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寻梦的表情

德阳晚报 2011-02-25 23:33 大字

怀惴着梦想踏上寻梦路。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锐 摄 等车的小伙靠在行李上打瞌睡。 简单的干粮变成午餐。 分享打拼中的喜悦和酸涩。 出发在即,给家人报个平安。 寻梦路并不平坦,但他们始终带着微笑。2月22日,熙熙攘攘的德阳火车站,人群川流不息,处处嘈杂而喧嚣。

兔年春节已经过去,踏上火车,踏上一段新的征程……每年春节结束,对于打工一族来说,都将是一次集体大“迁徙”。

怀揣着新的愿望,他们再次启程。站台上,有人背着行李急着出发,有人漫不经心等着发车,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面孔在变,目的地在变,不变的是他们对梦想的追求,是草根的理想在春季的萌芽……

从这场规模庞大的定期迁移中,我们捕捉到种种和打工有关的表情。我们记录下这些表情,试图从中窥探打工群体的某些变化。

本报记者 汪巧 实习生 孙祯

憧憬

站台上,守着几大包行李,汪通健不时把目光停留在手中的车票上。德阳--重庆,对于他而言,握在手里的票根是今年奋斗的方向。“我是第一次去重庆,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比起江浙一带来,要亲切得多。”汪通健笑笑说。

30出头的汪通健是绵竹什地镇人,几年前他一直在江浙一带打工,虽然工价也不错,但2008年发生的“5·12”特大地震改变了他的想法。“12号地震的,但赶回家都18号了,那种感觉太难受了。”汪通健说,那一次经历改变了他对务工地点的选择,他的目光开始关注省内和四川周边城市。“屋头有个啥子事情能及时赶回去嘛,离家近始终方便些。”汪通健说。

“现在房子也重新建好了,屋头也安排好了,就想再出去找点钱。”汪通健告诉记者,重建家园用完了以前的积蓄,还贷了些款。“上有老,下有小,老婆就留下照顾家里,我出去打工。”谈及目的地重庆,汪通健很是憧憬:“其实现在川内川外工价差别都不大,这次去重庆也是熟人介绍的,听他们摆起,我觉得重庆还是安逸,所以想过去奋斗几年。”

站台上,周素兰和同行的3人正在等前往成都的火车,说起外出务工,她显得有些无奈:“年年都想回来,年年又想出去。”

周素兰是绵竹什地镇红社村人,多年前便跟随丈夫到广西打工,尽管每次回家都颇费周折,但她都坚持自己的决定。“刚去广西那年,朋友请吃饭的很多,就没回家过春节,也觉得还行,第二年朋友都回家乡了,没人请了,下午五点就吃完饭,真不知道该做什么。”周素兰说,那年的大年三十,她和丈夫到南宁广场上看电视,周围全是听不懂的当地方言,第一次感到在异乡过年的冷清。“还是回来热闹些,每年说起回家,脚板像抹了清油一样。”周素兰说。

在此之前,周素兰也曾找过川内的工作,“离家近,三天两头想往家里跑,心定不下来,老板也不安逸你,走远些,一年回来一次,赚的钱也要多些。”周素兰告诉记者,也正因为如此,今年又选择去广西。“卧铺太贵了,我们买的200多元的硬座,下了车还要搭汽车才能到,我们5个人光车费就要花一千多元。”周素兰说,只有这样精打细算过日子,才能攒点钱。

彷徨

白净的皮肤、黑色皮衣、牛仔裤……尹根明的形象和记者脑海里的“农民工”完全不同。与以前去上海不同的是,今年的福建行让这个刚刚30岁的年轻人有些彷徨。“这次是我哥介绍的工作,虽然和我学的专业大方向一致,但心里有些打鼓,一切只有等去了那边再说。”尹根明说。

尹根明是从事进口电子产品维修的技术主管,他告诉记者,毕业后,一直在外省打工,从广州到上海,已经有6年时间了,其间就回过家乡两三次。“说不想家那都是假的,但回一趟家就要花费3000元左右,还不如把钱寄给父母,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他笑着说。

谈及未来,尹根明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也曾想过回到家乡中江县发展,但地处山区的通江镇交通、信息相对大城市要闭塞得多,要找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我再出去打拼几年,就回中江做点小生意,开出租车、搞养殖场,这些我都想过,但目前手里没有资金。”尹根明告诉记者,之所以会离开上海去福建,是因为在上海的生活成本太高了,听说福建那边的公司管食宿,他果断辞去了上海的工作。“现在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还在上海的女朋友,我想先去福建探下路,再想办法看能不能让她也到福建来。”

淡然

穿着陈旧的黑色外套,曾传代一个人坐在站台默默抽烟,打工,对于60岁的他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都要出去,只是去的地方不同而已。”曾传代淡然地说。

曾传代是中江县瓦店乡人,今年是去福州从事三电改迁,与他同行的还有当地20多个中江老乡。曾传代说,虽然他年纪大,做起事来却不比小伙子差:“种几亩田这年头又赚不到好多钱,在家乡找工作人家又嫌年纪大,只有去外省打工,一个月两三千还是没问题。”曾传代说,“1994年我就开始在外面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挖煤、建筑工地,啥子都干过。”

交谈中,曾传代一直很平静,说起家里的情况,老人脸露笑容:“孙子已经有12岁了,在读初中,成绩还可以。”谈及以后,老人坚定地说:“没啥想法,就继续干嘛,直到做不动为止。”

焦急

在火车站等车的人群里,39岁的许明华显得格外焦急。到车站后,他就不停的接电话、打电话,“看嘛,老板又打电话来了,问哪天能到。”许明华对身旁的老婆说。

许明华是中江县普兴镇人,在内蒙古做木工已有10年,因为手艺好,很受老板赏识,今年回家乡,老板希望他能多带点有手艺的木工回内蒙古。“德阳在内蒙古打工的人太少了,其实只要做上手了,一天都能找300多元。”提及在内蒙古的工作,许明华颇为自信,“我老婆也是最近几年和我一起出去的,她肯学,很快就会了,现在和我们是同工同酬。”

正说着,许明华的电话又响了,他说,是这次准备同去的老乡打来的。“这次老板让我再找点人过去,我找了11个,一早就打算走的,但一直买不到票,所以拖到现在。”许明华告诉记者,此次同去的老乡都是第一次去内蒙古,说罢,他转身对侄儿说:“再打电话催哈,让他们快点赶到火车站。”

新闻推荐

李向志参加中江代表团审查时强调 集中精力抓落实 解放思想结合实际促发展

本报讯(记者谢晓斌实习生仲启飞)3月16日上午,市委书记李向志在参加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中江代表团审查时强调,“十二五”期间,中江县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县...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寻梦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