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桥头古榕在 石亭江上秋月明 “德阳八景”的记忆(下)

德阳日报 2022-01-26 00:35 大字

“苏堤春晓”“断桥残雪”“三潭印月”“雷峰夕照”,一听到这几个词,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西湖的美丽景色;“太液秋风”“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寥寥数语间,老北京的自然风光跃然于眼前……一种景致的背后,不仅是一个地方风物景观的概括,更是人文文化的体现。即便千百载过去,类似“西湖十景”“燕京八景”这样的记载,仍然可以把后人的记忆带回到历史上的某一个断面,感受一份前人思绪,触摸一段沧海桑田。

东山脚下,绵远河畔,也曾有过声名在外的“德阳八景”。

根据清代各版《德阳县志》记载,德阳县境内有著名的八大美景。民国初年,本土著名画家朱师篁还曾创作《德阳八景图》,先后在成都、重庆、南充、绵阳、乐山等地展览,享誉全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德阳八景”如今多已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纵目”文化周刊分上下两期,追忆“德阳八景”的典故、传说和沿革。这个过程,也是考证本土人文历史的一段心路历程。

仙桥宿雾

仙人桥在旌阳区黄许镇仙桥村境内,距市区北7.5公里。这里有一棵枝叶参天的古榕树(近看为两株),年龄已上千年,附近有秦中观和石桥(俗称仙人桥)。据清代《德阳县志》卷三十载:“德阳县北秦中观,韩真君得道之所也,真君韩终字登真……”

另据《中国道教史》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咸阳人秦中奉始皇帝之命,入蜀采集长生不老药。他寻药三年无收获,而期限已过,回去定判死刑。秦中只好在后来的德阳县黄许镇孟家店修房建桥居住,改名韩终,一方面给农民医病,另一方面潜心修道。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韩终108岁时,三次在桥上遇仙人陈高道君点化,得道成仙,骑仙鹤飞升,在桥上空中盘旋七圈,向北方华山飞去,之后成为西岳真人。

秦中观始建于东汉,于晋代被毁。后来,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重建,唐代进行维修,唐末全毁。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官府给地30亩,派净明道长率弟子主办重建秦中观,主要建成了三清殿、天师殿、韩(终)陈(高)二仙殿,并增建了玉皇殿和八卦亭,又将木桥改建为石桥。可惜,后来又在元代的战火中被毁。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道观再次重建,规模已经缩小到只有两个殿了。清朝时期,又多次进行过维修。

根据记载,彼时的仙人桥下河水潺潺,鱼儿欢躍;桥那边,一大片茂密的树林掩映着几十户人家。早晨和傍晚,炊烟袅袅,白雾蒙蒙,香烟缭绕,老榕树、道观、石桥和村庄笼罩在浮动的烟雾中,宛如人间仙境。后人有诗赞曰:

仙桥宿雾隐老榕,

高人三点解韩终。

朝闻銮铃夕送马,

话尽沧桑动春风。

如今的秦中观早已不复存在,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带的树林保存下来的也不多,只有那株古榕树依然枝繁叶茂,但已经很难再作为一处景点单独存在了。

鹿头晚照

鹿头山在今德阳市区北10公里处,旌阳区黄许镇龙安村一带。据《巴蜀郡县志》载:鹿头山自罗江逶迤入德阳县,战国时(公元前331年)蜀国丞相张鹿头在此山练兵,防御秦军入侵。公元前316年秋,秦王派司马错、张仪率军20万灭蜀,张鹿头战死,后世称此山为“鹿头山”。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修建鹿头关(今黄许镇政府驻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伟大诗人杜甫游览鹿头关和鹿头山,作《鹿头山》诗五言共24句。登鹿头山,东临桃花溪,南望挺拔雄伟的鹿头关,西观绵阳河(今绵远河)中木帆商船往来如梭,北眺山峦纵横、岗翠盘屈、隐若龙蟠、景色秀丽。晴日夕阳照射,红霞满天,十里遍山红,别具特色。后人有诗赞曰:

鹿头晚照霞满天,

渔灯万点醉欲还。

舟欢楫忙南北送,

雄踞川西第一关。

如今的绵远河已不再是繁忙的水路交通线,鹿头关古建筑也已不复存在,繁华盛景待追忆,郁郁山色如往昔。

石亭秋月

石亭江,古称洛水,为沱江上游二级支流。源出九顶山南麓之右(左流为绵远河),经什邡、绵竹间流出高景关,在景福亭江村入德阳县境,纳射水河水,沿县境西南界流经天元,至八角井潘家寺村西南界出境,至广汉连山南汇入绵远河。

据《寰宇记》载: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焉治蜀,沿江边两岸建造石亭,每隔二里建一个,共计三十六个,以镇河水,史名“石亭江”。秋天,石亭江水清如练、远树含山,皓月当空,江面银波荡漾,石亭挺立在岸上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江边芦苇随风摆舞,为世间奇观。诗人赞曰:

石亭秋月染霜华,

渔父息网早归家。

银妆素裹佳人趣,

笛待诗酒品芦花。

经过后世历代战火和灾荒,沿江石亭几遭破坏。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石亭已完全难觅踪影。如今的石亭江两岸已经建起了坚固高踞的防洪大堤,护佑着沿江百姓。

南塔胜景

鸣凤塔俗名南塔,位于德阳市区以南2.5公里、老川陕公路(今泰山南路)东侧150米处。据《德阳县志》载:清同治三年,德阳知县邓仁垣集资,于城南五里许建高塔,当塔合尖时,天空有凤鸟绕塔飞翔鸣叫,故名鸣凤塔。

据记载,此塔为六角形密檐式砖塔,塔身为砖壁空心筒体结构,高40.5米,台基高0.6米,结构奇特、精巧、坚固。塔外观13层,内为10层,每层都有中心室,10个中心室上下用螺旋式青石磴道108级串联,能一直登到塔顶。顶层中心室有彩绘泥塑魁星点斗立像。全塔四周有48孔,从孔口可俯瞰德阳县城全景。塔门上方石匾刻“鸣凤塔”大字。石门右左刻邓仁垣撰书的一副对联,内容发人深思:

看他一层又一层,须从平地先下手;劝君直上更直上,不到绝顶莫停踪。此外,塔西北侧有圣水寺(俗名南塔寺),掩映在青松翠柏竹树绿荫之中。阳光灿烂时,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鸣凤塔气势雄伟、凌云壮观,十里外可望,风景至美。清代德阳拔贡杨藻曾写诗赞道:

鸣凤宝塔擎天宫,

宏伟壮观气势雄。

登塔凭孔极目看,

旌城美景收眼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鸣凤塔一带还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当时,每到春节、清明、重阳以及周末,人们都喜欢来此地踏青赏绿。再后来,因为当时的生产建设需要,鸣凤塔被拆除。

文/杨功遂本报记者徐兴铧刘春梅绘画/李绪贵

自清以来的各版《德阳县志》和其他资料中,对“德阳八景”的具体内容记载也有所不同。除“丹井流霞”“东山叠翠”“马鞍春早”“牛耳朝阳”“石亭秋月”“仙桥宿雾”六景外,另有“金阙灵云”“鹿头晚照”“竹林夜雨”以及“南塔胜景”等记载。本文采用杨功遂先生考证的内容。——编者

新闻推荐

特校美术老师巧手缝布偶 一针一线再现川西传统年

川西传统生活场景——拨浪鼓。受访者供图布偶手艺人方艳。一双巧手,以布偶为媒介,重现川西传统生活场景……她就是布偶手艺...

什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什邡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