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冬日暖阳挂面香

德阳日报 2019-12-19 08:43 大字

犹如白色纱幔般的挂面形成独特的风景。

文/图本报记者曾征通讯员张晓玲

“这几天天气好,阳光充足,正好晒面。”近日,记者走进什邡市马井镇光华村吕朝春的家中,扑面而来的便是面粉的清香。早上10点多,伴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57岁的吕朝春爬上近两米高的支架,妻子胡小萍则将粗面条一挂一挂地递送给他,固定在高高的支架上。很快,几十挂面条被晾晒了出来,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面条水分慢慢蒸发的同时,夫妻俩还得对面条进行一次次的拉扯、分离,直到垂到地面,再对挂面下方进行固定。

早在民国时期,当时的什邡马井乡就有6、7家专营手工挂面的作坊。马井手工挂面因其面质柔软、纯净无杂,根头细如银丝,开水一烫即熟,被誉为“银丝挂面”。延续到如今,马井乡的名称早已被马井镇所替代,然而当地仍然还保留着为数不多的几家手工挂面作坊。连日来的晴好天气,也成就了入冬以来制作手工挂面的好时机。

一阵微风拂过,面条特有的香味从鼻尖飘过,而光与影的交织使得面条犹如白色纱幔般灵动起来。一根面条要从不到一米的长度,拉扯到近三米,这期间的工序,便是挂面细如发丝的诀窍。“从面团到长长的面条,需要多次扯面的工序。每天下午1点多,我们就要开始对经历了一夜发酵的面团大条进行盘条。盘条其实就是将大木桶内呈条状的面团揉搓成一条长面条,再盘成圆形继续进行发酵。”吕朝春告诉记者,对面团进行加工是个体力活,这项工作只能由他自己操作。

面条在吕朝春的手中上下舞动,在妻子的配合下,完成了大条盘条工作,接下来还有发酵、扯小条、上棍等工序。“在几年前,这些工序都是在半夜完成,现在我们改变了老一辈的做面流程,再也不用熬夜做面了。”其实,为了更轻松一些,吕朝春也曾经想通过机器减轻劳力,修了烘房,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原来准备用机器做面条,可是做出来的口感不佳,手工做出来的才有柔软性。”吕朝春说。

下午3点多,经过阳光和微风的共同作用,挂面已经脱干了水分。吕朝春夫妻二人来不及休息,又开始了收挂面、切面、包装。像这样的好天气,夫妻俩每天能生产约120把挂面。面粉要完成从粉状到面条的蜕变,需要大约15个小时,超过十余个的工序,再加上在一年的时间里,适合做挂面的时间低于5个月,这让不少拜师学艺的年轻人打了退堂鼓。这其中也包括吕朝春的女儿吕倩。虽然没有完全掌握做挂面的手艺,但是吕倩却对自家出产的挂面情有独钟,刚刚晾晒好的挂面就被送进了厨房,成为了她2岁女儿的美食。

“我父辈从10多岁起就开始制作手工挂面,而自己也做了大半辈子,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到如今掌握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再加上手工做面受天气和时节影响,产量非常有限,也许未来大伙越来越难品尝到马井手工挂面了。”吕朝春有些遗憾地说。

新闻推荐

什邡:喷墨将排水口染成彩色商户被处罚

本报讯(记者刘俊宏)近日,有什邡市民举报称,在当地永生巷有人将废弃物倒入排水管网中(图),什邡综合执行政法局城监大队立即安排执...

什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什邡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