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廖氏祖先入川记

成都日报 2017-07-30 01:29 大字

今天修补《廖氏族谱》毕,其中人物故事,令人感慨。廖氏入川这支是幸运的,他们的后人,把祖先筚路蓝缕、入川创业的故事记录下来,使廖氏后人,得以知晓“我从哪里来”,知晓自己家族中曾经发生的故事。

这支廖氏入川的始祖叫廖明达,字体用。他的爸爸叫廖以敏,母亲彭氏,爷爷叫廖可卿。他生于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十月十三日亥时(晚上9—11点)。他家世代居住在广东省嘉应州兴宁县上蓝埔廖氏之余庆祠堂。

廖明达和哥哥、弟弟、父母一家五口,在兴宁县(现属广东省梅州市)上蓝埔过着平淡的农耕生活。6岁那年,父亲从军到台湾,攻打郑成功的余部,数年不归。13岁的哥哥奉母命前往台湾寻父,还真找到了父亲,父亲在那里大约已经安家,或当了小军官,或认为那里生活不错,不想回家。反而劝儿子就在那里生活,于是廖明达的哥哥和父亲留在了台湾。

父亲从军走后,开头几年还寄些钱回来,后来杳无音讯。家里老少有时连饭都吃不饱,族谱用了七个字讲述:“贫如洗,菽水不继”,有时豆汤都喝不到。亲戚都劝母亲彭氏改嫁算了,总比一家人饿死强。彭氏答:老公不归,我就守着儿子们,绝不再嫁,“勿多言。”为了糊口,母亲彭氏在亲戚、族人那里接些手工活儿,或到邻居家帮佣。乡里那些光棍儿、无赖经常来门上调戏,嬉皮笑脸说些难听的话,欺凌孤儿寡母。

廖明达稍长,就跟潮州盐贩子学买卖,主要在兴宁附近的几个县往来贩运私盐,赚的钱可以养母亲和弟弟,一家人的生活渐渐好转。明达勤劳吃苦,朴实忠厚,待人接物从不吝啬,族谱赞美他“为人慷慨,虽贫困,不随俗俯仰。”

雍正四年(1726年),家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全族人心惶惶。几个霸道的族人,欲将廖家祖坟那块风水宝地卖了度荒,廖明达坚决反对,最后地还是被其他族人卖了,每家都分了一点钱。当族人把钱送到明达家里时,他把钱掷到地上,决不接受,并痛斥来者:“吾虽贫,不忍与亡,此血食也!”众亲戚大不悦,私下商量,找个借口哪天打他一顿。更有心狠者出馊主意: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把他抬到塘里淹死算了,大家都可以作证,就说他失足落水而死。

明达心想,这些强悍又心狠的亲戚,不可与之居也。恰巧这时,去四川做生意的大儿子捎来信息,说四川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容易谋生,劝父亲到四川看看。于是廖明达决定全家迁蜀,一来避害祸,二来逃荒。

雍正四年春,廖明达已经51岁了,他与薛氏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廖凤绚,二儿子廖寿廷那年16岁,三儿子廖杰廷11岁;四儿子廖谦廷仅5岁。

他们带上全部家产400两银子,踏上迁徙之路。第一步,他们花了几个月走到湖北荆门,写信给四川的大儿子,大儿子廖凤绚接到信后,带上积蓄,赶到荆门与家人会合。由他带路,跋山涉水,一路风尘,于雍正丁未年(1727年)从荆门入四川,一路走过绵竹县。当他们来到什邡县的新市镇,路费已用得差不多了。看到路边有一家人的外墙可以避雨,就在墙下露宿。郑家老翁出门,见外面有一大家子露宿,上前问询。明达讲述了一家人从遥远的广东,徒步到这里,无依无靠,借墙露宿。郑翁宅心仁厚,把自家的碾房腾出来,让他们暂时居住,又让他们把自家后园中那块荒地开垦出来,种些菜蔬瓜果,还借给他们一口略有破损的铁锅煮饭,廖家总算在四川安顿下来。

一家人勤劳苦干,麦子和麻丰收了。几个儿子上山开垦了许多无主的荒地,种上庄稼。五年之间,渐有收获,家中存款有100多两银子。雍正十年(1732年)他们又在新繁县阳山下买了几十亩地。于是,举家搬到新繁县。

到了乾隆丁巳(1737年),他们又在简州(今简阳)孙家嘴买了土地。乾隆癸亥(1743年)又在华阳县的新河堰、杨家坝等处买田买土。这时,廖明达已经73岁了,子孙盈膝,怡怡如也。明达晚景幸福,享年八十有三,寿终正寝于乾隆十七年壬申二月初六日申时。十六年后,妻薛氏才随他而去。

廖家后人分析他们迁蜀的第一位始祖明达公,为什么能善终高寿,儿孙满堂,瓜瓞连绵?他们认为:第一,明达公品格高尚,不屈从恶势力,敢于“掷金”;第二,祖先们坚忍不拔,不惧关山万里,险阻重重,备历艰难;第三,勤劳勇敢,开荒拓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盛德感动上苍,至孝获得福报。

新闻推荐

天回镇金华寺 川西坝子的乐楼

金华寺戏楼金华寺戏楼木雕寻访川派古戏楼开栏语: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古戏楼则是凝固的川剧。随着川剧铿锵锣鼓在当代人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多古戏楼在沉寂的岁月中灰飞烟灭,或岌岌可危。“...

什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什邡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