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微信公众平台+若干个微信群——“微社区”让沟通无死角

四川日报 2015-07-13 08:31 大字

□本报记者 朱雪黎

听说社区正在开展除“四害”工作,德阳市旌阳区城北街道春兰巷社区居民龙有述赶紧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去预约:“我家这两天进了耗子,社区还有药帮忙治一下吗?”“请问您的家庭住址在哪里?我们马上安排工作人员送来。”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社区工作人员便将药送到了龙有述家中。

如今,在德阳,越来越多社区开启“微社区”管理探索。“一个微信公众平台+若干个微信群”,线上沟通结合线下互动的方式,让社区服务与居民更加贴近。

居民点赞“指尖上”办事

上个月,旌阳区东湖乡凯江社区居民王丽蓉到社区居委会办理失业证,因为提前通过社区微信咨询和预约,到达窗口不到5分钟就办理完结。

在凯江社区服务站,随处可见的社区微信二维码,是她享受这项便利的“秘密”。凯江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斌介绍说,居民扫一扫,订阅关注,除了随时了解办事流程和工作动态,还能通过它查询社区供水、供电等便民服务。

在春兰巷社区的微信公众平台,社区还专设了阳光监督平台。春兰巷社区党支部书记唐琪告诉记者,自4月9日开通以来,春兰巷社区公众信息微信服务平台已开展惠民有效问政30余起,开展送服务进家门10余起。

各方参与热情更高

“互联网+社区”,便利之外还带来了哪些变化?“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突然高了很多。”这是什邡市利民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龚科目前最强烈的感受。经过几个月下来的微信沟通,以往不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的张德顺转变成了社区的“狂热粉丝”,几乎每场活动都主动报名参加。“人心都是肉长的,看着社区工作人员那么敬业,我们自然也要尽力。”

通过微信等线上交流,社区内有特长或者技能的志愿力量也更容易被挖掘出来。“6月初,我们发起了‘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微信一公布就吸引了50多名居民报名参与。”唐琪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张德顺表示,社区传统工作模式往往具有单向性、单点性、单时性,经常还会出现“敲不开门、说不上话”的尴尬状况。“微社区”恰恰改变了这种局面,既可以做到“实时性”,又能在社区和居民之间建立多维度的交流,沟通“无死角”。

社区管理期待更智能

尽管目前德阳试水“微社区”的并不少,但总体来说,都存在管理落后、人工依靠度过高等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本来就不多,很多服务还是捉襟见肘。”由于社区工作人员有限,利民路社区的微信平台仅靠龚科一人运营。精力有限,时间长了,他渐渐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满足居民需求。“有人希望平台上能提供天气预报、就业岗位、物业服务等功能,但目前确实有点顾不过来。”

在春兰巷社区,唐琪觉得如何确保发布内容“安全无误”也是目前的困扰之一。她告诉记者,有时微信上的有些表述不准确,就会被部分居民“抠字眼”,容易让好事变坏事。为此,他们还专门聘请了法律顾问。

此外,“全天候”服务也是“微社区”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能否打造升级版,基础智能服务和人工应急服务相结合?唐琪认为,“微社区”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新闻推荐

老蒜农遇到新问题:蒜苗“长不大”怎么办?

□方继莲本报记者朱雪黎11月19日,什邡市湔氐镇太乐村,蒜农陈兴华到自家“得病”的蒜地里采集了几包土壤,准备送去给农技专家化验。眼前,地里的大蒜比正常标准矮了一大截,蒜苗梢头已枯黄,拔出蒜头来看,蒜...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