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道义:炳烛前贤法后王 如椽铁笔谱华章

华西都市报 2015-06-20 17:42 大字

甲骨文《酬肯轩诗》

集汉碑联语行书扇面

得佳印益生色·篆刻

万象在旁

新淬青锋剜石笋

自作诗草书条幅

11小楷《心经》扇面

□艺术家简介

王道义

王道义,1968年7月生于四川省什邡市,四川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语文高级教师,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书法篆刻家、培训编辑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正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篆刻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

王道义致力于研习先秦古文字和秦汉玺印,篆刻追求典雅质朴,书法擅大篆、隶书、章草,崇尚艺文一合的金石书卷气息。其书法曾获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金奖”,中国书协“全国首届王羲之书法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入展“第二、三、四、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等30多项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并获“百家精品展”精品奖,参加“第二、三届北京·四川书法艺术交流双年展”等邀请展;篆刻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篆刻作品展,三次获西泠印社篆刻奖,2013年8月在“西泠印社国际篆刻选拔赛暨第八届篆刻评展”杭州总决赛篆刻、书法、理论测试中,以总分第三的成绩被特批加入西泠印社。国画人物《问道西泠横卷》入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首届中国画大展\’”。书法获四川省文艺最高奖“四川省第五届巴蜀文艺奖一等奖”、“第七届巴蜀文艺奖铜奖”、“四川省第十二届‘群星奖\’一等奖”、“四川省第二届‘星光灿烂\’群文书法美术摄影大赛一等奖”、“四川省首届中国书画大展书法一等奖”、“四川省首届文华美术奖二等奖”(该届一等奖空缺)等;篆刻曾获四川省文艺最高奖“四川省第四届巴蜀文艺奖三等奖”,“首届谢无量书法奖暨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篆刻一等奖”。

有《简明篆刻正反字字典》、《篆刻技法基础教程》(合著)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论文《从王羲之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实践看当代中国人文素质教育》发表于“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6次年会优秀论文奖。有诗歌楹联发表于《岷峨诗稿》等。

当代蜀中书坛多俊杰,今年47岁的王道义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著名书法家郭强曾评价他的书法“不浇块磊,不昧良知,不昧艺术,不昧时代”。来自于四川什邡的王道义曾是国家级示范中学的语文高级教师,在其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利用业余时间专攻书法、篆刻与诗词创作,先后斩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金奖”,中国书协“全国首届王羲之书法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等在内的诸多全国性书法大奖。王道义目前是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书法篆刻家、培训编辑部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公事虽日益繁忙,但近年来他反而加快了创作的步伐。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这位极为谦逊的书法家说:“我还要继续潜心修炼,深入继承前辈‘诗文书画印\’‘文采风流\’的传统,争取做一位全面的书家。”

幼年发蒙:天时地利与人和

王道义的家乡是四川省什邡县马井镇。马井镇地处什邡、彭州、广汉三地交界处,与三星堆古遗址区毗邻,又有两条河流经过,历来都是水路码头,也是军事重镇。相传在东汉末年,刘备率大军进取西川,他的战马蹄踏之处涌出了泉水,于是刘备下令在这里挖了一口井,“马井”因此而得名。由于马井独特的地域文化,王道义从小就接触到不少保存完好的古代遗存,比如当地曾出土了大量汉砖汉瓦,在他从小成长的小镇上也有不少明清建筑。“小时候我家旁边就有个观音阁,观音阁上边是大戏台,戏台那儿放电影时,我们在自家后院里就能看到。”王道义说。也许正是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王道义后来的书法篆刻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旁人难以效仿的古朴意境。

王道义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同院的两个哥哥很喜欢画画,用碳条画人像,用钢笔、水彩画小风景,我看到后就很感兴趣,”王道义还回忆起了自己的第一次篆刻经历,“到了我上学的时候,他们还用切得方方整整的小木头刻上自己的名字,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模仿他们去做。”从那时起,王道义开始喜欢上与书画刻印艺术相关的东西。上小学后,王道义开始正式接受毛笔字训练。“那时我们都是学习柳公权的字帖,在小学和初中,我都是班里毛笔字写得最好的学生之一。”

1983年,15岁的王道义初中毕业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广汉师范学校就读。学校对学生的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要求都很严,每天都有专门的书法训练课。在不断的学习中,王道义彻底喜欢上了书法。“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中国文化复苏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期。书店里多年积存的字帖、画册,都很便宜地卖掉,读夜大、读函授、学知识的风气非常浓厚,”王道义至今也很感慨自己在那时的学习遇上了一个好时代,“我在这种情况下也力所能及的买了一些字帖、画册和印谱,去拜访一些老师。”王道义眼中的好时代乃天时,古风浓郁的马井也占有地利之优,再加上其自身对艺术的一片赤子之心,诸多原因汇聚在一起,这位少年今后的成功几乎是一种必然。

拜师学艺:碧溪深处问仙翁

言及老师,王道义表示,他在广汉师范学校时认识的两个老师对他的艺术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王道义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郑有纲就是一名书法篆刻爱好者,也是他艺术上的启蒙老师之一。王道义进校的时候,郑有纲30岁,在全校的青年教师里中国文化功底甚深。“那时候学校每周都有师生书法展览,每学期都有比赛,我记得我一年级时就拿了全校一等奖”。王道义说除了学校的书法氛围好,郑老师的模范作用也非常重要:“郑老师字写得很好,展览的时候都有作品上墙,印章也刻得很好。后来他离开学校去了电视台工作,临走时,老师把刻刀全都送给我”,王道义对此颇有感触,“现在我偶尔还会用他的刀,我刻木头的刀就是他的,他对我的影响直到现在。”

王道义在广汉师范学校时另一个重要的老师是现已逝世的李君炜。李君炜是民国时期华西协和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前身)中文系的高才生,他师从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名家林山腴和庞俊等,曾任川北大学教授兼校长秘书,本拟调兰州大学任教,因其母亲年迈、辗转调广汉师范学校。他擅长王羲之风格的行书和石鼓文书法,当时是广汉最有名的书法家,诗词功底也很深厚。王道义进校的时候,李君炜已经退休了,但是学校的书法教学活动都邀请他出谋划策,王道义和爱好书法的同学们就通过班主任郑老师联系,在课余时间去拜访他。“那时候我们非常认真,第一次去还买了鸡蛋,带了什邡烟叶,老先生非常生气,说以后不要带这些东西了,”回忆起第一次拜访李老的情景,王道义说,“我们主要是请教书法方面的问题,他知识很渊博,循循善诱,人很风趣。教给我们的除了王羲之楷行书的学习方法,还有他的篆书和篆刻,他是吴昌硕和杨沂孙(晚清写篆书最好的两位大师)篆书风格的优秀继承者,写得端庄古劲、温文尔雅,毫无支离造作之态。”

与李君炜老师的接触,让王道义感受很深:“他青年时期的那个时代有很多在书法、诗文、楹联各个方面修养很深的老师,对我们这一辈的影响很好,除了艺术的传承,还有文化素养和理念的传承。”王道义将前辈的理念概括为:汲古、推陈、出新意。“汲古”是汲取古人优秀的文艺资源和财富;“推陈”是摈弃一些陈旧的东西,比如已经“死去”的字词,就学它的笔画、造型,而不是照搬;“出新意”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历久弥新,从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的新意是有渊源的,有个性和灵气的,同时又融合了鲜活的时代性。王道义一直将老一辈艺术家作为榜样,把书法篆刻作为一种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勤奋地学习各个时期的名家,做到“炳烛前贤法后王”。

后来,王道义更是遍求海内名家,问道于徐无闻、张寒月、瓦翁、刘江、石开、李刚田等先生,探求习印的系统方法,打下篆刻艺术的综合基础;后又师从徐正濂、郭强先生而将古文字书法、文史、美术等汇入篆刻。在一篇名为《碧溪深处问仙翁》的文章里,他如此写道:“现在静心咂摸,师长们的爱护期许,是尊者现身说法的古道热肠、苦口婆心,恍若清夜的浩浩钟声,催我奋进。”

入古出新:书山有路勤为径

1986年即将毕业之际,王道义经学校推荐留校任教,期间曾到四川师范大学进修,后来一直在广汉师范学校和合并后的广汉中学高中部从事语文、书法的教学工作,直到2013年。由于繁忙的教学工作,王道义难以获得大量的时间来研习书法篆刻,但对书法篆刻的热爱使王道义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来学习。他大多是晚上或者星期天来进行书法篆刻的研习,“平时下晚自习回家已经十点钟了,才能定下神来研究书法印章”。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对艺术独特的感悟,让王道义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进步。他从80年代末起参加了一些全国展览并多次获奖。1995年,年轻的王道义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2003年,正在教高三的他以七言联“还我庐山真面目,爱它秋水旧丰神”为内容,用金文写成一幅古雅苍劲的书法作品,捧回了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金奖,从此在四川书法界令人刮目相看。2013年7月,王道义进入四川省书画院,从业余研习者转变为专职艺术家。

书法是精致的艺术,篆刻更需要方寸之间容纳大千。生活中,温文尔雅的王道义待人处事极其谦逊诚恳。在艺术上,王道义广纳博采之后特立独行。他的书法篆刻正逐渐形成秀雅朴茂的独特风格,而且他的几乎所有的书法篆刻作品,都以自己创作的联句或诗文为内容,因为这样,才能最恰如其分地表达他自己的感情和心境。艺术所要表现的主题,正是创作者自己。王道义特别羡慕宋代苏舜钦“汉书下酒”的状态:“这正是我创作的理想状态,仿佛与古人心灵相通”。

学海无涯,直到现在,王道义还保留着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他笑言这是自己手写版的“移动硬盘”,他说:“当我看到好的诗词句子,或是灵感乍现,蹦出不错的诗句或是文字的造型,就立刻记到本子上,作为积累,随时能用出来,”尽管在言谈中不时引用诗词佳句,出口成章,王道义仍然以谦虚的态度踏实学习。在笔记本上记载着王道义作为自己艺术理念的16个字:“以学养书,立品修身,活参艺理,入古出新”。王道义说:“这一本笔记本取名‘问道江原\’,因为四川省诗书画院和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就在浣花溪畔,‘问道江原\’是说我们在这里潜心游艺,溯流而上,去探寻中国文艺最美丽的秋水伊人。”他为自己在诗书画院的工作室写过一副自撰联:“濯笔花溪,游心万象;观书石室,结友千龄”。王道义要让心在历史时空中穿梭,在这历史渊源很深的中国文化宝库中学习,和千百年以上的前贤交朋友。

全面学习:贵能深造求其通

由于在篆刻艺术上的刻苦钻研学习,王道义的篆刻成绩获得了最权威的认可。1998年、2001年、2002年,王道义的作品三次获得西泠印社篆刻奖,但这仅仅是一个前奏。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的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如今西泠印社在全世界只有三百多个社员,四川目前仅有5名西泠印社成员。加入西泠印社的门槛非常高,一是推荐世界著名的篆刻家入社,二是通过参加西泠印社的各种比赛的成绩积累和经过现场测试,获得特批加入。多年来,王道义的篆刻屡次在西泠印社展赛中获奖,四川省一些书法和篆刻界的前辈希望他能加入西泠印社。他也获得了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老师等不少名师大家的推荐。但王道义还是毅然坚持参加2013年“‘百年西泠·金石华章\’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活动暨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而此次评展的前五名将获得特批入社。大赛经过初选,从全球12个赛区选出150个总决赛入围选手,王道义顺利入围,到杭州本部参加了三场决赛。决赛分别考察参赛者的书法、篆刻和文化理论修养,一天考完,竞争和强度都非常大。篆刻考试是现场刻印,王道义信手拈来,运用战国古玺的印式,白文大篆风格将吴昌硕《西泠印社记》中的“得佳印益生色”一句,刻在一方3cm*3cm的青田石印章上,然后拓于雪白的宣纸上。书法考试是写西泠印社老社员童大年的联句“周彝商鼎自典重,金石刻画臣能为”。第三场的文化理论测试采取答卷的形式,主要考察了古典秦汉印、流派印的知识和对当今篆刻发展的认识和心得,王道义对此研习多年,自然顺利答完。比赛当晚七点半,评委就宣布了结果,王道义在36位获奖选手中排名第三,经西泠印社主席团现场研究决定,特批加入西泠印社。这是对王道义二十余年书法篆刻研习的极大肯定,然而对于这样的荣誉,谦逊的王道义却认为这只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他说道:“西泠路漫漫,高峰在何处?吾将上下求索。”

王道义希望继承西泠前辈们“诗文书画印”合而为一的“文采风流”的传统,在文学艺术上全面深入地学习。“篆刻上一是跟故去的老师学,继续研究传统印学;二是跟活着的老师学,跟西泠印社和其他的老师学习交流;三是向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学习。这是艺术创造的源头活水。”王道义道出了自己未来的学习计划:“书法上拓展书体,各种字体,笔法、字法、章法都要学;绘画上也要努力,国画《问道西泠横卷》参加过西泠印社的画展。2013年参加完西泠印社的比赛后,我还请了假,专程前往江苏常熟拜了陆俨少的弟子王震铎为师。”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王道义将在“诗文书画印”的探索道路上,好古敏求、问道明师、博采众长、锲而不舍,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实习生杨博文

新闻推荐

为你喜爱的魅力女川商献花

由川商杂志社、川商全国理事会、川商魅力女人会主办,峨眉半山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成都星尚美国际医疗美容、四川省市场经济诚信建设促进会协办的2015第六届魅力女川商大型公益推选活动公众投票...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