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化下乡”变为“送文化进城”
什邡乡镇自创文艺节目轮流到城区汇演,将带着鲜活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带进城,从文化接受者变为参与者——
□廖清华 本报记者 严芳
“倒计时两天了,大家再加把油。”8月6日,夏日乡村静悄悄的午后,什邡市湔氐镇的一处练功房内传出一阵音乐,一群村里的姑娘挥汗如雨地练习着每一个舞蹈动作,“星期五就要到城头表演了,紧张哦!”早已是孩子他妈的潘晓娟说。
每年夏天,由文艺演出、周末舞会和周末电影组成的“什邡之夏文化系列活动”都会如期举行,往年常常是文化单位组织专业团体到各乡镇开展演出,而这样的演出形式逐渐趋于固定化,缺乏创新和特色。今年,什邡市委宣传部将“送文化下乡”变为“送文化进城”,文化下乡群众仅仅作为观众观看,文化进城群众则成了演员全程参与。
截至目前已有6个乡镇在什邡广场进行了演出,所有演出的节目都是各乡镇的干部群众自创自演,具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带来了“场场爆满”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吹拉弹唱 融入地方特色
“请到美丽蓥华来,这里景色惹人爱,高桥水长流天外,绿色生态山野菜……”一首朗朗上口的《请到美丽蓥华来》,让人听过之后总是忍不住哼唱两句。蓥华镇是此次“什邡之夏文化系列活动”首场演出的乡镇,为此蓥华镇的一名文艺爱好者特意写了这首歌。“我们演出的所有节目全部是自创,参演人员全部是蓥华本地人。”蓥华镇副镇长廖建华说,接到演出通知时他们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做准备,但演出效果却非常好。
“张大姐,王幺妹,快来跳坝坝舞了!”蓥华镇的演出中,有一个节目是坝坝舞串烧,跳舞的既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廖建华告诉记者,她本人也喜欢跳舞。蓥华镇有几名教师是坝坝舞的带头人,她们隔三差五就在网上学习新的歌曲和动作教给大家。
水鼓、腰鼓、快板、山歌……什邡市委宣传部文化科一名负责人说,乡镇的演出形式丰富多彩,吹拉弹唱无不融入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所有的节目都是对本地风土人情的提炼和打造,能够让什邡人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争相展示 主动要求加节目
隆兴小学的小朋友上来跳开场舞,纸厂老总和小学老师搭档跳华尔兹加探戈,西部志愿者男声独唱《时间都去哪儿了》,供电所的老员工和搭档一起表演川剧变脸,村里的大妈们一起跳傣族舞《月光下的凤尾竹》……湔氐镇的演出可谓囊括了各行各业的文艺爱好者。“通过这次文艺演出,我们发掘了不少人才呢!”湔氐镇副镇长蔡朝霞笑着说。卓鹏是在湔氐镇工作的西部志愿者,这个平日里十分害羞的男孩,音色却出奇的好。而刘孟依和石英分别是天宫村和五一村的妇女主任,她们都是年轻的80后,在她们的带领下,村里许多女青年也参与到了此次演出,“乡镇文化活动总给人老龄化的感觉,我们的节目想告诉大家,农村也有很多年轻美女哟。”
就在正式演出前5天,村民潘晓娟和她的舞伴们突然要求加一个节目,“我们跳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前就编排过,很熟练了。”原来,喜欢跳舞的她们也想上台露一下身手。
“老百姓缺少一个展示的舞台,这次送文化进城活动恰好给了他们这个舞台。”湔氐镇党委书记邹艾艾介绍,湔氐镇常年种植黄背木耳1.3亿袋、种植猕猴桃3500亩、种植大蒜1.2万亩,老百姓的人均纯收入有14000元左右,“地震后镇上的产业恢复得很好,老百姓生活富裕了,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需求。”“有人在观看演出前认为乡镇的文艺演出就是坝坝舞,如果这样想他就错了。”在邹艾艾看来,送文化进城活动能够展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展示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同时也能展示大家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记者手记
农民自己的文化盛宴
什邡送文化进城活动最大特点就是老百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真正成为文化盛宴的主人。传统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往往内容缺乏创新,一台节目有可能重复演,老百姓通常带着“看热闹”的心态观看。送文化进城活动让老百姓从观众变为演员,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和愉悦。
新农村建设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独栋别墅”。如今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故事已不稀奇,农村也出现了许多诸如书院、咖啡馆等“高大上”的事物。
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随之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多需求,只要有一个坝坝,晚上就有人跳舞。文化院坝建设让老百姓有了活动场所和设施,同时他们也更需要参与的平台和专业的指导,什邡送文化进城活动满足了这样的需求。
新闻推荐
什邡市医调委成立以来调解成功率100%——患者在医院做完胆囊切除手术后背部一直痛,到上级医院检查才发现已是肝癌晚期,患者家属要求医院赔偿70万元,医院认为无责任最多只愿补偿1万元,双方僵持不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