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万物生命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讲
□竹 间
万物生命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讲到“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以“水”打造一种文化品牌具有独特创意。什邡市南泉镇党委班子就有这样的眼光。南泉镇有无数口泉塘,千百年来养育了南泉人。难怪南泉人民对“泉塘之水”充满了情感和爱意。人民渠的“水”虽可以自流灌溉,但人们仍然喜欢利用泉塘冒出来清泉灌溉庄稼和人畜饮用。泉塘中冒出的“水”,清澈、透明、无污染,宛如山中浸渍出来的矿泉水。农户地里的烟叶,水田里的秧苗,大概都喜好饮用泉塘之“水”吧!
打造南泉的“水”文化故然是一种创意。其实,应该用“挖掘”这个词更为准确。因为,南泉镇那些泉塘蕴藏着很厚重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位于南泉镇以西,南泉村境内的“南阳泉”。泉塘面积约3200平米,深度约10米,出水量每秒约0.5立方米,被称为什邡第一泉。
民间有个故事格外传神。隋朝皇帝隋文帝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随后建立了隋朝。隋文帝为稳固国家统治,将五个儿子分封各地为王。四子杨秀封为蜀王,镇守益州。《隋书》上就有记载:“秀有胆气,容貌魁伟,美须髯,多武艺,甚为朝臣所惮。”杨秀少年才俊,常练兵习武,打围狩猎。杨秀来到成都正是隋朝鼎盛时期,年少倜傥,竟喜欢踏青狩猎。南泉那阵人烟稀少。高低不平的土丘,古木参天,野草丛生,飞禽走兽很多,简直就是天然狩猎场。
杨秀那天带领兵士来南泉狩猎,众人飞鹰走犬,呐喊声声,各种野兽纷纷逃窜。突然,一只白兔从杨秀马前窜过,他急忙弯弓搭箭,“嗖”的一声射中兔背。白兔带箭而逃,转眼间就钻进土丘的杂草丛中去了。军士们寻找——竟发现有半间小屋大的石雕佛头。佛头螺髻高耸,阔额丰颐,长目俯视,微含笑意,颇具汉代遗风。杨秀好不高兴,命人弄起佛头,一股清泉顿时喷薄而出……
杨秀命令军士再挖掘,试图找到佛身。然而,挖掘到数百平方米宽,几丈深,仍未见到佛身踪影。此刻,众人却看见在泉水形成的泉凼中,畅流着好些金黄色虾子。杨秀惊喜,认为此地乃风水宝地,并在此地修建寺院。后来,人们又在寺院旁边建立蜀王“杨秀祠”……
千百年来,当地人围绕着每一眼泉塘生产和生活,社会变迁和人们的喜怒哀乐通过泉塘这个载体逐渐积累起来。泉塘蕴涵了南泉镇的历史,“挖掘”出来就形成了以“泉水”为中心的文化,丰富了当地休闲旅游文化资源。
这体现了南泉镇人民能够亲近南泉之“水”,爱护南泉之“水”,以“水”的品格作为人格标准来践行。让人们能够养成亲近自然和万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不去掠夺,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并提升成为一种爱故乡,爱亲人,甚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屈原在《渔父》中这样描写“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清可以洗我的帽子,水浊了也可以洗我的足。当然,现在的条件好,水太浊了也是不能洗足的。但你到了南泉镇,看见泉塘里清澈见底的“泉水”,几尾小鱼儿还在石头间嬉戏畅游,心情顿时怡然……
新闻推荐
(吕庭志记者肖盛雄)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民警经常要值班加班,与子女沟通很少,为加深民警子女对父母的理解,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什邡市公安局工会、妇委共同策划了“民警子女进警营”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