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二进仙女洞

德阳日报 2013-07-06 02:40 大字

□钟斯云

1981年秋天,有幸游览了绵竹金花山中的仙女洞,它与什邡蓥华镇仁和村,现在的穿心店地震遗址公园隔河相望。

爬到洞门口才看明白,山下所望见的并不是洞口,而是岩石倾斜成的屏障。真正的洞口,有两三米高,可容两个人并排通过。洞口前是块杂草丛生的平地。草丛中掩藏着颓垣断壁的痕迹,据传是昔日仙佛寺的遗址。油然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位仙女居住在这个山洞里。山下住着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因无女人缝补而时常身穿破衣服。仙女可怜他,托梦叫他将布料拿到洞里来。老人依梦照办。两天过后,老人再去洞里,石桌上果然放着缝补好的衣服,上面还绣着美丽的花饰。老人穿上新衣服,高兴地回到家里。邻居们见了,十分惊奇。老人一一告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人都来焚香礼拜,祈求仙女绣花。

后来,有个无赖,穿着仙女绣有花饰的衣服去朋友家赴宴。朋友见了也赞叹不已,问他衣服是谁做的。他说是自己老婆做的。仙女闻悉,再也不为人们绣花了。为纪念仙女的美德,人们在洞口修了仙佛寺,文革时毁损。

走进洞门,强劲的冷风扑面,有些阴森可怕。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埋怨穿少了,想打退堂鼓。碍于面子,还是随大家进去了。幸好没有退却,越往里走越暖和。

前面出现一道陡坎。站在陡坎边朝下望去,黑洞洞的。大家的心都绷得紧,手拉手慢慢挪动步子。走下陡坎,是一道早已干涸的铺满鹅卵石的河床,是进洞的唯一通道,弯弯曲曲的。有的地方两三米宽,有的地方刚够一个人侧身通过。我们先到右边,顺着河床朝东南方行走去。回转头又朝左去,沿河床缓缓向西北方。起初大家十分紧张,很少讲话,各自专注脚下的路,一边走一边用粉笔标下记号。渐渐地,适应了环境,话也多起来。

边走边用手电筒照射,两边是典型的石灰石岩层,洞顶上悬垂下白色的钟乳石,参差不齐,光滑好看如女人的肌肤。用手电筒光一照射,石尖上的水珠闪闪发光,如满天的繁星点点。越往里走,叉洞越多。有的在头顶,有的在两则,有的在脚下,稍不留神,就有跌进深渊的危险。我钻了几处叉洞,钻来钻去又回到了原地。这一来,始终只敢走正洞,不时看见前人留下的痕迹。在几个叉洞口,又发现了几根白骨。是否是当年剿匪时留下的。

大约七八处,就到了“绣花台”。相传是过去仙女绣花的地方。如今,一道绝壁横亘在面前。绝壁的顶端,有一条狭长的裂缝,约两米长,半米宽,是上“绣花台”唯一的通道。从裂缝口到地面约五米高,让人望而生畏。我们没有带绳索,只好先由两人从绝壁攀援而上:一个站在洞顶上,一个站在绝壁中,把下面的人一个一个的拉上去。

上了绝壁却豁然开阔。继续攀援,匍匐向前走了两百米便停下。原打算走拢暗河,看看“梳妆台”。相传那是仙女梳妆打扮的地方,再欣赏“仙府”的石桌石椅。可惜我们准备不充分,再也不敢往前走了。我们非但没有看到暗河,连暗河的流水声也未听到,只好悻悻而归。

过了些时候,我又组织学生,第二次进了仙女洞。这一次,我们到达了暗河。攀上“绣花台”,穿过兀立的石林,前面再也没有路了,只有一道半米高两米宽的岩缝,我们只好手脚并用。爬过岩缝,前面的道路逐渐开阔起来。继续向前走了一阵,仍未听见暗河的流水声。我开始动摇,正打算回返,突然听到前面不远的地方传来了击水声,有些吓人。我硬着头皮,朝发出水声的地方走去。原来是两名学生从另一个叉洞钻到了我们的前面,在那里用脚击水。我走拢时,有一个学生正在那里,另一个胆大的趟过积水坑找暗河去了。好奇的我也加入了找暗河的行列。钻过几道弯,前面传来轰鸣声,像闷雷。

跑拢一看,果然是暗河,它却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烟波浩渺,仅仅一条小溪而已。远远的声音回响,显得特别的大。水清澈透底,我用手捧起喝了一口,冰凉中沁着一丝丝甜。如今这些已成为美好的记忆,因为大地震后我再也没去过仙女洞了。

新闻推荐

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 挂牌出让公告(什国土资公告[2013]挂020号)

经什邡市人民政府批准,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决定以挂牌方式出让1(幅)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挂牌出让地块的基本情况和规划指标要求:宗地编号:5106822013207宗地面积:2531平方...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二进仙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