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构建科学合理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新华社成都7月11日电(记者 叶建平)作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近年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四川德阳市抓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契机,按照“正身”回归公益、“瘦身”力求“精干”、“强身”促进发展的思路,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多元格局惠及基层百姓
走进什邡市马祖村时,村民们正在震后新建成的综合服务站里办理相关事宜。这个服务站整合了劳动、就业、农业、卫生、公安、司法等职能,将过去只能到乡里、县里办理的事务终端“搬”到村里。记者翻开站里厚厚的“民生台账”,里面涉及村民找工作、农民工讨要工资、邻里纠纷等各项民生内容。
德阳市编办主任俞伟说,长期以来,我国公益服务难点在基层,薄弱在农村。对此,市里通过建立城镇社区便民服务站、整合乡镇党政行政办和事业站所人员集中办公等,提高了基层为民服务水平。“如今,全市已将街道所属的事业单位职能向社区延伸,居民办理婴儿入户、代保申请等事项都可以就近办理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构建多元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德阳在加大对公益类事业单位支持力度的同时,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走进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43岁的李小群正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我在这里已免费更换了两只假肢。每隔一两个月,中心工作人员就会通知我过来检查调整假肢。在这里,不仅能够得到免费的康复治疗,而且连陪护我的家人都能免费吃住呢!”李小群说。
“市里今年还将加大对该中心的编制倾斜,让这个中心能够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俞伟说。市里加大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扶持,形成了德阳市庐山路小学现代化建设吸引生源、旌阳区文昌社区便民服务深入民心、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校园驻点等特色。
整合资源“催生”改革新活力
多元公益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俞伟说,这一方面得益于灾后重建的契机,另一方面在于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实施一系列机制创新,“盘活”了机构编制资源。
震后,德阳市坚持民生优先、科学重建,先后制定了全市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等重建分规划,3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00多亿元,重建学校584所、医疗卫生机构183个,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在极重灾区什邡和绵竹,“什邡兴教育,绵竹振卫生”成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两大亮点。
同时,德阳市还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着力做好精干“瘦身”,对全市原有的2266个事业单位进行梳理,撤并整合职能消失或逐渐萎缩的事业单位115个。例如,将职能相近的市畜牧局下设的畜牧站、养蜂站、奶业管理站三站合一为“畜牧站”;将市体育局下设的网球馆、游泳场、体育馆、体育场整合为“体育场馆管理中心”。
德阳市在推进事业单位“瘦身”的同时,还坚持盘活机构编制资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强身”。据市卫生局局长杨兆华介绍,当地结合卫生体制改革,为用好卫生重建资源,给乡镇卫生院重新核定了财政补助事业编制4332名,对全市17个社会卫生服务中心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81名。
创新体制机制,为改革提供保障
针对长期以来一些事业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弊端,德阳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使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日益灵活高效。同时,当地还出台了一些相关制度,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近年来,德阳市对文化、卫生、民政等部门下属的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进行改制,既回收了机构编制资源,又为相关事业发展拓宽了空间。例如,市杂技团通过改制成为民营企业,面向市场找出路,现在不仅常驻北京演出,还走出去到欧美巡演。
针对部分事业单位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紧缺等突出问题,政府还出台政策,对引进具有高级职称和硕士学历的急需专业人才,由编办核定“人员控制数”,人事部门直接考核录用,人才到岗后享受到编人员待遇,等单位空出编制后再补。
另外,随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和工作下沉,德阳市还采用核拨经费、临时聘用人员的方式,解决基层“无人办事”的尴尬。据统计,全市在130个社区警务室配备辅警28名,设置社区网格点警务工作站936个,以奖代补聘用物管员、保安员5557名,建立专职社区矫正管理协管员队伍,聘请专职社区矫正协管员122名。
据了解,在构建公益服务体系过程中,德阳市还建立了政策倾斜制、目标责任制、督办查办制、月报制、纪律严肃制等五项专项制度。“凡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诉求,将第一时间处理;对有关民生的紧急事件,将特事特办,加班完成。同时,市里负责严肃纪律,坚决防止虚假冒领人员工资和‘吃空饷\’等问题发生。”俞伟说。
新闻推荐
办人民满意教育 推动德阳发展 李向志陈新有刘哲丁成明率队亲切慰问教育工作者
陈新有等市领导在什邡湔氐中学慰问教师并同教师亲切座谈。德阳晚报记者毛健摄李向志等市领导在德阳中学亲切看望慰问教师,并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本报记者程果摄本报讯(记者谢晓斌文帅曾征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