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园里的苦与甜
看着自家果园里挂熟的猕猴桃,杨达发乐开了花。
2版
文/图 实习记者 孙祯
10月11日上午,走进什邡市湔氐镇下院村,记者便看到成片的果树枝繁叶茂,缠绕在水泥桩上的树藤硕果累累。这个金色季节,正是猕猴桃果实成熟的时候。从最初的年收入1万元到现在的五六万元,下院村9组村民杨达发脱贫致富,靠的就是这些其貌不扬的猕猴桃,这个过程中的苦与甜,让这位汉子记忆犹新。
苦:创业起步艰辛
进入9月以来,每日早晨6时,杨达发就会来到自家的猕猴桃果园里,将挂熟的猕猴桃采摘下来,盛装在白色塑料桶中,在村道旁摆上一个电子秤,开始一天的生意。
采访中,记者发现,果园的空地上搭建着一个简陋的帐篷,里面只摆置了一张床。对于记者的好奇,杨达发说,那是因为猕猴桃比较贵,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几乎每晚都会守在这里。不过,相比原来打工的日子,现在每日的起早贪黑,对于杨达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幸福。
几年前,杨达发同许多农村青壮年一样,抱着“打工梦”只身前往成都,做起涂料的活路。一年辛苦劳累下来,几千块钱的收入却不能满足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所需。于是,杨达发回乡创业,在自家4亩田地上种柑橘,但远没有预期那么好,销路不畅,让杨达发很发愁。直到2006年,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猕猴桃。“当时就是看到猕猴桃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行情好,4亩地1个人劳作完全足够,比打工轻松多了。”但起初的两年,因为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猕猴桃的产量小,4亩地也只赚到1万多元,可杨达发并没有放弃,通过村上组织的培训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家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现在,他家的4亩地已全部种上了猕猴桃,猕猴桃已经成为全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每逢猕猴桃果实成熟期,果园里没有多少活可干时,杨达发还是习惯性地每早来到地里,查看果树的生长情况。每年的10月到来年的3月,是果树成长的重要阶段,杨达发会起早贪黑为果树修剪枝叶、打药治虫,悉心照料。
甜:当上种植能手
今年46岁的杨达发种植猕猴桃已近6个年头,从最初没有经验技术的农户变成当地的猕猴桃种植能手,杨达发的生活可谓苦尽甘来。“以前我从未想过,在自家门口也能赚钱。粮食种得好,1亩田也只能赚两三千。我的猕猴桃种好了,那就是上万元。”杨达发兴奋地说道。
随着当地猕猴桃声名鹊起,杨达发的“摊位”从沿山公路退回到了自家门前,他只需要将猕猴桃装进下院村猕猴桃合作社统一印制的果箱,放在门前,来自成都、什邡、德阳等地的顾客便源源不断上门。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就有不少的路人停下来询问价钱,甚至有专门开车前来购买的顾客,家住洛水镇的陈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每到猕猴桃成熟季节,我就会开车前来购买,每次都要买好几箱,送给亲戚朋友,让大家品尝这可口的水果。”据了解,近6年来,猕猴桃的售价从每公斤6元飙升至30元, 以市价计,杨达发今年的收入有6万元左右。
在德阳市第四届国际农博会上,下院村合作社专门设点展销猕猴桃,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这其中就有我栽培的猕猴桃。”杨达发自豪地说,市场行情好了,为了能在市场上进一步站稳脚步,扩大规模,合作社还准备明年开始推进农超对接,为猕猴桃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据湔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下院村将打造猕猴桃特色村,结合沿山旅游,利用猕猴桃园区发展观光农业,并通过3至5年的发展,在该镇沿山形成10公里长的猕猴桃长廊,打造成为龙门山旅游线上的一个新亮点。
“等今年的猕猴桃都卖完,我打算把赚的钱用来装修房屋,再购置些新家具,好好改善生活。”采访结束时,杨达发笑着对记者说起了自己的新打算。
新闻推荐
什邡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日益方便。公慕志水库原总库容14万立方米,灾后重建全面完成后,总库容将达到原来的9倍。2版文/图本报记者谢晓斌实习生邱爽通讯员赵清易延端修得好不好庄稼人心中有本账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