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大山深处的美丽蝶变
载歌载舞的红白人,不忘北京援建情。2月15日清晨,细雨笼罩川西坝子。
什邡市的乡间路上,三五成群的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有的手提年货走亲访友,有的聚在一起拉家常。9点多,雨还是下个不停,城乡轮廓变得更加模糊,但记者仍然能看到人们脸上的幸福和满足,空气中的那一丝丝寒意,都被人们脸上的笑容驱散了。
幸福大团圆
又闻豆干香
红白展新貌
在3年前的大地震中,红白镇被夷为平地,通往市区的道路被阻断,被困的幸存者要徒步几十里路,才能撤往安全地域,很多人两三天没有东西吃。在这种情形下,位于撤往市区必经之路的“但氏”豆干厂老板但昭军毅然决定将库存的豆腐干全部拿出来免费发放给受灾群众充饥。记者后来了解到,地震后的几天内,但昭军将5万多元的库存食品全部发放给了路过的群众。而停产的20多天,豆干厂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万元。
时隔3年之后,记者再次来到“但氏”豆干厂,大老远就闻到了熟悉的豆干香味。从生产车间到销售窗口,员工们忙得不亦乐乎。维修工汤军回忆:“地震当天厂区的房子损坏不大,员工也只有一名受了点轻伤,可我们的锅炉房受到了严重损坏。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08年6月初厂里就恢复生产了,经过3年的重建和扩建,小楼已‘穿\’上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新衣\‘,我们也从劳动力较强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了,现在都是全自动的生产线。厂里年产3000吨的扩能项目已投产,比震前扩大一倍多,老板还派我去北京和上海学习,我对今后豆干厂的发展充满信心。”
车行北京大道,沿路的乡镇如明珠在线。记者透过车窗见到,远处,层峦叠嶂,雾气氤氲;近处,一栋栋川西建筑灰瓦白墙高低错落。福利院、廉租房、小学、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卫生院……红场、白场遥相呼应,什邡市的极重灾乡镇红白镇,经过北京援建者的日夜奋战,如今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显得格外美丽。
2008年5月12日,与汶川县城直线距离只有19公里的红白镇,在大地震中伤亡惨重,全镇经济损失达96亿余元。而眼前的红白镇,已经脱胎换骨:17条道路纵横交织,它们是以红白镇以前的道路为基础改造的。当时,小镇上的道路因地势而变,在重建中,原貌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路网间,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绽放出旺盛的生命力。灰瓦、白墙、坡屋顶,风格和谐统一。然而,仔细比较,户户民居高低错落,没有哪两栋是一模一样的--有一层的、两层的、三层的;有带露台的,也有不带露台的;有的房屋紧挨着马路两旁的人行道建设,有的房屋则主动往后让出了五六米,形成了一个屋前花园。
如今,红白镇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列在曲径通幽的路网两旁,点缀在青山之间。
□文/图 本报记者 林涛 通讯员 徐正涛
家住红白村2组的柯时雍大爷今年春节特别高兴。从30多平方米的板房到18平方米的过渡房,再到去年12月初,他从过渡房搬进了现在居住的270多平方米的新家。
“快进屋,快进屋,到楼上坐。”柯大爷热情相迎。记者环顾四周:这是一座一楼一底、砖混结构的川西民居。 “两层楼不仅有卧室客厅,还有厨房和厕所,房间结构很合理,也很安全,比震前的房子好得多,我们住着很安心。”对于新家,柯大爷十分满足。
柯大爷告诉我们,今年春节是震后搬进新家以来,家里第一次大团圆。在成都教书的大女儿一家回来了,在什邡做生意的儿子一家也回来了。全家老老少少一起吃团年饭,拉家常,其乐融融。
新闻推荐
用心“经营”生活的席通良(后)在震后更加明白了幸福的份量。文/图本报记者汪巧实习生孙祯葱葱郁郁的林木,四通八达的公路,绿树掩映下,矗立着一排排崭新的民居。3月29日,记者赶往什邡市蓥华镇天宝村,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