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壶 捶丸 做灯笼 上国学课 德阳日报社小记者团举行“魅力国学”中秋民俗活动
投壶。
汉服小姐姐教小记者做灯笼。
在孔庙内合影留念。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9月19日,由德阳市博物馆和德阳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德阳日报社小记者团“魅力国学”中秋民俗活动在德阳孔庙举行。小记者们身穿汉服,参与祭月礼仪、学习国学文化,参加趣味民俗游园,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传统祭礼、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互动和体验,让孩子们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穿汉服行师礼体验传统文化
端庄大气的曲裾、英姿飒爽的圆领袍、雍容华美的齐胸襦裙……下午1时30分,参加中秋民俗活动的小记者们早早来到德阳孔庙,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纷纷穿上汉服。“这汉服好漂亮,袖子又大又长,好飘逸。”女生们穿上汉服开心极了。“我穿上这衣服是不是就成了古代人了呀。”孩子们围绕汉服好奇地议论纷纷。
“汉服从形制上主要有衣裳制、深衣制,以及襦裙制这几种类型,上为衣,下为裳,裳就是裙子。”四川映象文画创始人,德阳文庙祭孔大典总策划李文睿称,《周易·系辞下》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和裳代表着天和地,汉朝皇帝穿冕服就是这种样式。在老师们的讲解下,孩子们懂得了汉服的由来,以及如何穿着汉服。
“汉朝,见到老师应该行什么礼啊?”在国学教室里,小记者们正襟危坐,李文睿老师正在讲授传统礼仪。“传统礼仪中有揖礼、拜礼、抱拳礼、万福礼,不同的场合,见不同的人行不同的礼仪,下面老师做示范。”小记者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互动教学中感受着“不学礼,无以立”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家长称,让下一代接触传统文化,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根”。
观祭月礼仪体验民俗活动
中秋节的祭月活动,是华夏先人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下午3时,一场祭月祈福活动正式开始,现场气氛庄重宁静。小记者们分成两排参加传统中秋祭月仪式。神圣虔诚的祭月礼仪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了一次传统的熏陶、文化的洗礼。
祭月祈福活动后,孩子们祈盼的趣味民俗游园活动也开始了。游园现场设置有投壶、捶丸、手做灯笼、活字印刷、水印木刻等活动内容,整个活动融汇了非遗传承体验、手工DIY、趣味互动游戏于一体,为前来参与的小记者们营造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游园体验。
“哇,这个灯笼好精致,我也要做一个。”在手工灯笼的DIY现场,小记者们依次坐在长条凳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制作灯笼。活动现场,一位老人说,“做灯笼是一种情怀,我小时候每逢中秋节都会缠着家里人做灯笼,现在我当了奶奶,但做灯笼的机会却不多了,这次让我的孙女也感受一下文化的传承。”
另一边,小记者们体验着投壶民间游戏,感受到节日热闹的氛围和游戏的乐趣。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源自于古代六艺中的“射”,小记者们在投壶体验中学习六艺的知识以及投壶中的礼仪。
“这个游戏好像高尔夫球一样。”有小记者在参与传统民间游戏捶丸时说道。“对,你说的很对,这个游戏就是有点像我们现在打的高尔夫,手里拿着杆子将球打入到指定的方位。”现场老师向小记者们讲解称,和现在的高尔夫球不同的是,当时的比赛用球会进行严格的选择,他们所选用的都是上好的石头,然后打磨成球形,所以他会比现在的高尔夫球更重,而且也会更加具有打击感。
活动现场,活字印刷、水印木刻等非遗互动体验,让孩子们在沉浸式的游园体验中,感受古人闲暇的娱乐之趣以及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一个古彩戏法让孩子们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德阳日报社小记者团中秋民俗活动也圆满落下帷幕。
文/图本报记者陈晓霞
新闻推荐
《德阳保险》专栏第一百五十二期随着开学季的到来,“神兽”陆续归笼。这时,安全成为家长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有家长收到孩子...
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