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0多年的上百个老信封 收藏者愿无偿还给“主人”

德阳晚报 2018-08-07 09:47 大字

肖华。

肖华收藏的百余个老信封。

“我们的言语、遣词、用笔,都是在雕刻自己的样子。我们把信寄出,等待对方一点点撕开信封。见字如晤。”文化节目《见字如面》从书信入手打开历史,让人们重新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因为喜欢珍藏岁月在一笔一划中的痕迹,从1996年起,德阳公益人肖华开始收集信封,20多年来,他收藏了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100余个信封,其中的信件有的很珍贵,有的只是普通人家的家书,但在肖华眼中,每一封尘封已久的信件都是岁月的沉淀,有着时代的印记,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如果发现有你家的书信,可以无偿拿走留念。”近日,肖华将这些信封在网上进行展示,表示愿意无偿让他们回到“主人”的手中。

20多年收藏百余个信封

记录时代的印记

在肖华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他精心收藏的100多个信封,邮寄时间从1940年跨越至今,不少信封纸面已经泛黄,“最初是因为喜欢集邮,后来发现其实每个信封上的图案都有着时代的印记,每封信都有写信人和收信人朴实的故事。”肖华从小就喜欢收藏各种有意思的物品,1996年前后,他开始收藏信封。

肖华说,20多年来已经花费数千元,很多信件都得来不易,“有的持有人不愿意出手,我多次上门表明自己只用作收藏,但都没有打动他。有一次下雨赶过去,他看到我的心意,终于愿意转给我收藏。”肖华收藏的信件类型包罗万象,邮寄地址涵盖省内外,部队年轻人向家人汇报“进步了”、两地分居的夫妇互报近况、外地求学的学生报告成绩、单位间工作事务通信……

“刚接触时读了这些信中的故事,但考虑到他们的隐私,我仅收藏了信封。”肖华说道。

每一笔每一划

都是珍贵的情感烙印

“与如今快捷方便的微信相比,以前的手写信件更有实打实的情义。”在这100多封信中,一封写于2004年的信肖华保管得尤其细致,每一页信纸他都单独用塑封。写信人是一名来自乐山的教师,字体十分工整有力,字字句句表明自己希望能加入肖华所在公益团队的决心,“他在报纸上看到我们的公益活动后,写了一封信给我和团队另外两位发起人,他说要辞掉工作加入我们团队,有人如此信任我们,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我们告诉他公益是持久战,不能一时冲动,心意我们领了。”肖华说,这封信是团队向前的动力,“其实那时候也可以通电话,但他选择一笔一划地写信,态度非常诚恳。”

“10多岁时在电视中看到会武功的人可以飞檐走壁,非常羡慕,就不懂事地不告而别,到江油一家武馆去学武,家人急得不行到处找我。10多天后,我才忐忑地给家人写信,父亲找了过来。”肖华依然记得,自己写第一封信的心情,当时以为会迎来父亲的严厉责怪,“没想到父亲收到信后赶到武馆,只说了一句‘来都来了,就好好学\’。”肖华说,曾读《傅雷家书》和《查令十字街48号》,无论是严肃而深沉的父子情还是素未谋面却心意相通的陌生人,全都在一份份书信里了。

肖华是四川爱平爱心公益团队的负责人,已连续做了20多年的公益,近日他在网络平台上讲述着这些信件的故事,表示愿意无偿分享给信件的“主人”,让他们重拾信中的记忆和情感。

文/图本报记者周梅

新闻推荐

辽河街社区: 检查餐馆等场所预防食品安全事故

本报讯(记者周梅)夏季是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近日,旌阳区城南街道辽河街社区组织工...

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