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艺术点亮人生 ——德阳文工团建团45年再聚首

德阳晚报 2017-06-20 13:31 大字

《幸福马帮》。

舞蹈《迎姐姐》。

1974年演出舞蹈《送粮路上》。

45年后团友都已过花甲之年,但对艺术的热情仍不减当年。

参加绵阳地区调演前,排练组歌《美丽的家乡德阳》。

话剧《于无声处》。

歌舞剧《宝莲灯》。

1972年,一群20岁上下的小青年,因为热爱文艺事业、共同的艺术追求走到一起,组建了德阳县文工团,他们走乡串村,滚地铺、睡舞台,用秧田水洗脸、浴脚,背着被盖卷,用架车拉着服装道具,走遍了当时德阳县34个乡镇,无数个村,创造了场场满座,观众一票难求的盛况,10年后无奈解散。

45年后,2017年6月9日,30多位文工团的老团友在德阳重新聚首,小年青都已变成银霜白发,回眸青春大家无限感慨,文工团虽然解散了,但十年老团友的感情历久弥新,文艺的种子在身体里生根发芽,对艺术的热情相伴一生。他们活跃在德阳的演艺界,继续繁荣本地的文艺事业;还有的走出德阳,走向全国,成为了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文艺界响当当的人物。

苦乐同在的青春巡演500多场一票难求

1972年,德阳县文工团应运而生,30多名经过考核选拔的文艺小青年聚在一起,经长达三年的艰苦培训和磨练,走乡串村,到工厂、军营演出,与农民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常滚地铺、睡舞台,用秧田水洗脸、浴脚,最终熔炼成一支扬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精神、走背篓剧团道路的特殊文艺演出队伍。他们背着被盖卷,用架车拉着服装道具,走遍了当时德阳县34个乡镇,给群众送去艺术享受和欢乐时光。

短短十年里,德阳县文工团排演了大型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歌舞剧《刘三姐》《宝莲灯》、话剧《抓壮丁》《于无声处》《一双绣花鞋》等十四部多幕大型剧目,还排演了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和《送粮路上》、《雪中送炭》、《晒场上的喜悦》、《纺线线》、《军民渔水情》等舞蹈、舞剧和芭蕾舞《白毛女》选场为主的七八台综合文艺节目;自己创作排演了中型歌舞剧《两根银针》,大型古装剧《狐仙》等。

他们带着这些大型剧目,上至陕西汉中、广元、绵阳、遂宁,下至温江、乐山、成都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巡演500多场,受到普遍欢迎和赞扬。尤其让大家难忘的是,文工团当年在绵阳、广元、江油等地创下了演出近百天、场场满座,一票难求的盛况;在遂宁时,与电影院同时上演《刘三姐》,德阳文工团的舞台戏仍座无虚席,每天连演三场都不能满足观众需求。在参加绵阳地区文艺调演时,德阳文工团自创的四个歌舞节目全部获一、二等奖。

年过花甲再聚首艺术人生风采依旧

1982年,按照四川省委宣传部“一县一团”、保留地方剧种的精神,德阳县文工团撤销,除了被省市歌舞团调走或上艺术院校的8位演员外,其余团员均安置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但他们对文艺事业的爱好和追求并未因此而中断。

如今,团友们都已年过花甲,大都成为所在社区的文艺骨干或领头人,原舞蹈演员均练出一副好噪子,能承担三部混声合唱的表演。曾扮演江姐、韩英的姚伟成办起了艺校;左孝珍办起了中老年歌舞培训班;原独唱演员柏新亭在成都市歌舞团继续培养后生;声乐演员文启桂在川音当教授;乐队指挥刘蜞组建了管弦乐队、民乐队;扬琴黄泽福也带着民乐队给群众献艺;长笛黄泽和正在筹备独奏音乐会;原业务团长刘期才创作排演了舞剧《安安送米》,完成30集电视剧《大汉孝子》的剧本创作,正在筹拍中;原乐队黑管手姚亚平在中央音乐学院主持作曲系工作;小号手陈福伦系天津市歌舞团乐队首席;当时只有11、12岁的小演员江安其自主创业成功……

文工团原芭蕾舞王子李锐丁,在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上海创建了锐亚艺术服装设计公司,专为国家、省市歌舞团上演的大型歌舞、戏剧设计制作舞台服装。近年来他为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新版舞剧《丝路花雨》等250多部舞台演出设计剧目服饰及人物造型,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获国际舞台美术联盟颁发的“特殊专家”称号。他说,能有现在的成绩,全靠当年在德阳县文工团的历练,当时文工团排演的大部分舞蹈、戏剧服装和舞美设计创意的实践机会,为今天的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忆往昔,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看今朝,风采依旧,乐在人间。”45年后再聚首,团友们还迸发出一个梦想——创作出一台高水平,既保留原团的影子、又现代时尚的大型节目,作为德阳县文工团的收官之作和永远的纪念。

文/刘克

德阳文工团供图

新闻推荐

德阳启动安全生产月活动

□本报记者李鹏飞文/图今年6月,是全国第十六个“安全生产月”。四川德阳市2017年“安全宣传咨询日”暨“三下乡”活动近日在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正式启动。德阳市区两级围绕“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

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