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持“限号”的眼科医生: 25年来收到的第一封致歉信让他看到了理解和尊重

德阳晚报 2017-05-26 15:27 大字

坚持“限号”保证诊疗质量。

唐晨最多每天要做八九台手术。

“唐主任,我就上午发生的事情对您和护士表示诚挚歉意!”近日,一封致歉信通过快递送到市医院眼科主任唐晨手中,写下这封信的人叫刘文(化名),前些天,他带着妈妈到市医院看眼睛,中途和眼科门诊医生护士发生不愉快,曾一度给其他患者带来影响。

唐晨从医25年,他规定自己上门诊的半天时间内只放20个号源,其接手的基本都是眼疾疑难杂症,“我收到的锦旗不少,但是收到致歉信还是第一次。”最近他不时地将这封致歉信拿出来读,他说比收到锦旗还高兴,因为从中看到了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一句迟到的“对不起”

事情还得从4月20日上午说起。刘文的妈妈患有多种眼疾,此前一直是唐晨的患者。当天,刘文帮妈妈挂了唐晨的号,并陪同妈妈来看病。“因为当时大家都在外面排队等待,他有点不耐烦了,然后有些抱怨,并和导诊护士争吵了起来。”唐晨告诉记者,刘文个子比较高大,声音也很大,当时争吵把不少患者都惊吓到了。

当轮到刘文妈妈就诊时,唐晨先是同往常一样认真完成诊疗,然后才提醒她回家教育儿子,“我说作为妈妈,应该好好给儿子说一下,他今天的举动欠妥,影响到了医院的诊疗秩序。”唐晨说,刘妈妈一个劲表示歉意,“没想到他后来还给我寄来一封致歉信,很意外。”唐晨从医25年,他说曾收到不少锦旗,但是致歉信还是第一次收到,意外的同时看到了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坚持“限号”保证诊疗质量

医生上门诊到底有多忙,能让患者发生这样的误会?记者跟随体验。

5月5日,上午唐晨该上门诊。早晨8点,作为科室主任,唐晨准时出现在医生办公室,召集科室所有人员开了个例会,然后处理病历、接受部分患者咨询、安排当天手术,这时已经8点40分。唐晨和其他医生交接后,匆匆地赶到门诊,此时诊室门口已经坐满了患者候诊。

第一个进来的是一名复查的患者,问诊之后,唐晨开了相应的复查项目,“你先去做检查,然后再过来。”随着前面部分患者拿着检查结果回来,诊断室内外催促的声音多了起来。

“你的病历呢?”当一位患者两手空空地进来时,唐晨问道,“你之前给我写的病历不见了。”听到这样的回答后,唐晨说,“我再给你写一本吧。”唐晨在病历上画下一个眼球,按照国际统一标准标注出眼球结构和病变部位,“很多患者拿着我写的病历到其他地方看病,其他医生也能看懂,这样对病情有连续性的记录,方便更准确判断。”唐晨说。

正当诊断有序进行时,一名女患者趁导诊护士不注意,直接溜了进来,并强行打断诊疗,“我以前在你这里看过病,眼睛有点不舒服,今天我没挂号也没带病历,就是来问问咋回事?”女患者理直气壮地说道,这引起其他患者强烈不满,最后该患者发脾气摔门而去,“这样的情况我遇到不少。”唐晨有些无奈地说道。

唐晨是眼科专家,根据医院规定,他周五上午开设专科门诊,限号20个;周四全天是普通门诊,理论上来说号源比专科门诊要增加很多,“为了确保患者的诊疗质量,我要求无论是专科还是普通门诊,半天只放20个号源。”曾有不少人要求他加号,都被拒绝了,“对病人负责是一个医生最起码的道德。”虽然只有20个号,但是唐晨常常要看到12点半才能下班,“眼科比较特殊,很多检查得我们坐诊医生现场亲自做。”

唐晨的手术病人更多,目前还有约90台预约手术,已经排到了月底,最少一天3台,最多要做八九台,每两台手术之间一般都10多分钟间隔,一天下来,唐晨极度疲倦。

分级诊疗还需倒逼制度来规范

尽管德阳市从2014年起开始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但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以来,效果不太明显,伤风感冒去大医院“打拥堂”的情况依然普遍,像唐晨这样接诊量很大的现象在市医院依然较多。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们的门诊总量在长,但是增长速度进行了控制。”市医院门诊部相关人士表示,院方已采取多项措施来控制门诊增长速度,以保证医疗质量,“作为三甲医院,本应主要救治疑难杂症患者,但是我们的门诊上约有一半是多发病、常见病患者,而这部分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得到妥善救治,却把优质医疗资源占据了。”该人士表示,分级诊疗制度还需要建立倒逼制度,促进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基层格局的形成,从而引导患者科学、合理就医。

文/图本报记者陈兰

新闻推荐

◆公园故事◆ 寻幽东湖山

□舒启东(旌阳)在城市的东边,平原的边沿突起一抹山体,轻缓地起起伏伏。满山林木,满眼苍翠。上天把一架绿色屏风安放在了德阳城边。山间一汪湖水,盈盈如明媚的眸子,莹莹如温润的碧玉。离城很近,有山有水有...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