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忙亦趣的周至年俗

西安日报 2021-02-07 04:30 大字

○益者三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笔者老家周至农村,物质并不富裕,但进入腊月,娃娃们便掰着指头盼过年。正值冬闲,乡亲们最重要的事就是按部就班,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备过年的节奏中,期盼着、忙碌着、欣喜着,迎接新春佳节。

赶年集,是庄稼汉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刚过腊八,广济镇上的年集已开启了一年一度的繁忙模式,街道上人头攒动,人一天比一天多。汉子负责买锅买肉等大项物件;妇女则围着服装摊子转,拿起时兴衣裳,比划来比划去,还是舍不得给自己买,先给自家男人、娃娃买新衣裳,再买些厨房用具、调料等。老汉们嘴里叼着烟锅,在街上转悠,围着这个摊位瞅瞅、蹲在那个摊位看看,问问价,说说话。小贩们吆喝声一个比一个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就蹬上“飞鸽”自行车,你驮媳妇,我驮娃娃,到县城办年货,再到县造纸厂职工澡堂掏钱洗澡,体验一回城里人生活。

腊月初到腊月三十,乡里人赶年集走向高潮。无论家庭条件怎样,该置办的年货总得备齐,老婆娃娃的新衣裳少不了,待客的吃食不能忘。腊月时光,乡邻见面了,免不了要问:“年货备得咋样了?”是关心,也是提醒。如果哪个懒汉到腊月二十几了还未置办年货,少不了老人一顿臭骂、媳妇一通埋怨。对辛苦了一年的庄稼汉来说,劳动了一年也该好好犒劳自己,吃好喝好,尽情地欢乐,把年过好,把精神养好。

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爷,算作农村过年的前奏。送灶爷,又称祭灶、送灶。晚清诗人罗昭隐《祭灶》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神话里的灶王爷除腊月二十三至大年三十回天庭汇报述职,全年值守在各家灶房。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母亲都要烙饦饦馍,敬献在灶王爷像前,意为明年能为全家人背回更多粮食。敬献之后,大家才吃饦饦馍。灶爷像两边贴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两边写的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样的话,纯朴农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目了然。

荡秋千是农村孩童过年的最爱。每到腊月,各村陆续缚秋千,为过年助兴。村里各队也互相比,看谁的秋千式样新颖、花样多,简单的有“架子秋”、复杂的有“独杆秋”和“牌楼秋”,尤其是后者,可同时几个人一起荡秋千,颇受欢迎。

兴致高昂的村民,还会给秋千顶部装上用彩纸糊成的花斗,系上铃铛,随着秋千绳摆动,清脆的铃铛声响彻全村。那时农村文化活动种类少,荡秋千是惬意的代表。秋千跟前围满男女老少,看谁的胆子更大、荡得更高。那些艺高胆大的年轻人,会将秋千板几乎推得和横梁一样高,坐在板上的人吓得连声喊叫,围观的老汉们大声斥骂。如果哪个小伙太逞能、不小心摔下来疼得龇牙咧嘴,就会惹得哈哈大笑。

扫灰纤,也叫刷灰纤,就是过年的卫生大扫除。腊月二十三之后,给屋里扫灰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铁锅、案板、面瓮子、醋坛子及各类农具,一一搬到院子挨个清洁。男人们戴草帽,攀上梯子,用根长竹竿绑上笤帚,将屋内高处的灰尘、蜘蛛网等清扫干净;粉刷墙面是最重要的一步,用周至产的一种白黏土和成泥水,涂抹土墙面,待墙面干后,白净美观,闻起来淡淡的自然清香,廉价又环保。最后,将干净的物品再搬回屋内,各归其位,干净清爽。

蒸年馍,是农村人犒劳自己的朴素方式。每到腊月二十七八,煮肉重要,蒸年馍也重要,一次蒸七八锅,够过年吃及走亲戚用。手工蒸馍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那些年,母亲会买醪糟制成发面用的酵头。蒸馍的前一天晚上,酵头起面,用厚褥子盖好,放在烧炕上捂着,温度高才能保证面发好。第二天一早,全家人早起各负其责,姐姐们打下手,我在灶台烧火。母亲和父亲在木案板跟前,有条不紊地揉面,节奏均匀,确保蒸的馍筋道可口。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好转,后来过年还要蒸肉包子、油面包子、菜包子,用来过年走亲戚、招待客人。一个大蒲篮,铺上干净麦草,热气腾腾、散发着麦香味的馒头,被倒进去,自然放凉。还要蒸些传统的“枣圈馍”,用来供奉祖先和灶王爷、土地爷。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一年又一年,乡亲们仍用关中最传统、最朴素的方式,迎接最隆重的春节。

新闻推荐

创新工作方式 绵竹市推进长江禁捕执法行动

四川经济日报德阳讯(记者钟正有)为严厉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违法行为,绵竹市市场监管局创新监管工作方法,做好...

绵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