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琴传奇 制琴世家名动天下

成都日报 2019-08-20 02:07 大字

琴底龙池上方篆书“九霄环佩”琴名,琴足上方有苏轼题记的诗:“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

唐代雷琴“九霄环佩”的背面

唐代雷琴“九霄环佩”的正面

琴底龙池上方篆书“九霄环佩”琴名,琴足上方有苏轼题记的诗:“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

唐中六

雷氏家族 名动京师

唐代蜀中琴艺发展的另一重要成果是斫琴的技术水平很高,达到极其完美高超的境地,这就是以雷氏家族为代表的雷琴世家。他们斫琴注重琴的完美结构和卓越的音质,从而为历代帝王和琴家器重而珍藏。《四川通志》卷一六六:“琴最于蜀,制者数家。惟雷氏而已。”《琴学丛书》载:“斫琴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襄阳冯昭亦善攻斫,鬻之不售……”但雷氏子孙渐趋于利而失家法,其后雷琴走向了衰落。

现有文献记载成都雷氏家族中有雷霄、雷俨、雷威、雷珏、雷文、雷生、雷会、雷迅、雷绍、雷震、雷息、雷焕12人,并记录了他们的斫琴技艺。又有资料记述雷氏家族所斫制之精品古琴历代传留至今,并以雷霄、雷威、雷文、雷俨其名见于留世古琴琴识中。

我们从元末明初的陶宗仪撰的《说郛》《南村辍耕录》及其他古文献中大致可以整理出一份雷琴世家的代表人物谱。

雷霄:根据四川著名琴家裴铁侠的“大雷”“小雷”琴题识,制作者为雷霄,时间为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由此可判定他的活动时期应为唐玄宗时期(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又据《四川通志》卷一六六:“雷霄、雷威、雷珏、郭亮皆蜀人。”

《陈氏乐书》:“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凡琴高响者则必虚干,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音宽大复兼清润。”

现有文献可知雷霄传世琴有“来凤”“应谷”及“大雷”“小雷”。

雷俨:据《莼湖漫录》记载:雷俨为雷威的先辈。由于安禄山叛乱,玄宗皇帝避难入蜀,这期间(公元756年—公元758年),雷俨被诏为琴待诏,从而他的琴艺被官方承认。由此我们可认为玄宗时期是雷俨活动的时期。

雷威:在较多文献中称他为“雷君”“雷氏”或“雷公”。活动年代应在唐大历年间。活动地域主要在成都、峨眉、绵竹。

《四川通志》卷一六六载:“雷威,斫琴名手……雷威作琴,不必皆桐。大风雪中,独往峨眉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有最爱重者,以‘松雪’名之。”又《贾氏说林》记:“雷威斫琴无为山中(无为山在四川绵竹、什邡境内)以指候之,五音未得。正踌躇间,忽一老人在旁指示曰:‘上短一分,头丰腰杀,巳日施漆,戊日设弦,则庶可鼓矣。’忽不见。自后如法斫之,无不佳绝,世称雷公琴。”

东坡《杂书琴事》记开元年中的雷琴说:“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琴苑要录·碧落子斫琴记》说:“唐贤所重,惟张雷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引自郑珉中《宋宣和内府所藏“春雷”琴考析》)中国古籍中记载、论述雷琴的名句有很多,如“音极清实”(《渑水燕谈录》),“声韵雄远”(《西溪丛语》),“其声清越,如击金石”(《六一居士诗话》),“岳虽高而弦低,虽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非雷氏者筝声,绝无韵也”(《茅亭客话》)等等。也有记载雷琴在晚唐时衰退原因的论述,如《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故以最古者佳,非贵远而贱近也。”

《琴史补》载:“雷威,西蜀人,善制琴,不必皆桐,……妙过于桐。又尝斫琴无为山中……无不佳绝有声。大历间,世称‘雷公琴’。雷氏以琴世其家。前乎威者,有雷霄、雷俨与冯昭齐名,玄宗返蜀,首诏俨待诏门下,冯昭善斫,鬻之不售。节度使卢公钧闻之见重,受一张仍赠以诗。后乎威者,有雷珏、雷文、雷会、雷迅等。雷氏斫琴多在峨眉、无为、雾中三山斫成。自为品第上者以玉徽,次瑟瑟徽,次金徽,次螺蚌徽。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公式,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据有关文献记载,雷威有“春雷”“响泉”“百衲”“松雷”“雷琴”“峰阳亡味”“奔雷”“鹤鸣秋月”“巨泉”“独幽”“雪中山”及无名琴等十余床留世。

雷珏:《四川通志》卷一六六、《志雅堂杂钞》《南村辍耕录》均称斫琴名手唐代雷珏为蜀人。

雷文:据《南村辍耕录》《莼湖漫录》载:雷文为雷威的后继者,据《今虞琴刊》记载有琴传世,与张越为同时代人,活动在唐开元至天宝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56年)。据记载,两人都采用“秘技”造琴,制作精良,具有很好的共鸣效果,使琴音“具内涵”“余音回荡”。

姜顺蛟修乾隆十年本《吴县志》卷七九载:“王吉治铜。雷文、张越治琴。范昌白治三弦子……皆名闻朝野。”

《今虞琴刊》载雷文有“习静”“唐雷文琴”“金玉音”三琴留世。

雷生: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公元805年)人,在成都名噪一时。

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古者能士固多,贞元中成都雷生善斫琴,至今尚有孙息不坠其业,精妙天下无比,弹者亦众焉。太和中,有贺若夷尤能,后为待诏,对文宗弹一调,上嘉赏之,仍赐朱衣,至今为《赐绯调》。”这说明雷生所斫的琴很精妙,名琴家用他斫的琴弹曲给皇帝听,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并赐给朱衣,这算是大赏了。

雷会:据载:雷会约于宝历三年(公元827年)斫过一床琴,该琴后被著名诗人、音乐鉴赏家欧阳修(公元1007—公元1072年)所有,他对这张当时已有250年古老历史的“金声玉振”琴倍加赞赏。

雷迅:《云烟过眼录》载:雷迅斫有“玉涧鸣泉”琴一床,作于咸通二年(公元861年)。

雷绍:据《琴书》所录的《斫琴记》一书的注释中,绍之名列于雷震、雷威之前。

雷震:北京图书馆藏有一本无名氏撰的手抄本《琴苑要录》,收有已失传的《碧落子斫琴法》,书中有雷震之名。

雷息:据德国嵇穆(Martin Gimm)《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一书记载,雷息为雷氏子孙,生活于9世纪末,其父可能是雷会或雷迅。

雷焕:民国初著名大琴家杨时百在《琴学丛书》中介绍过一床“遏云”琴,说是癸丑冬月得琴,刻“大唐雷焕斫,万历三十九年仲夏月”等字。

传世雷琴 国之重宝

从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文献资料中,可知雷氏家族为西蜀成都人,活动于唐代开元(公元713—公元741年)至咸通(公元860年—公元873年)年间,主要活动地域应在成都、峨眉、绵竹、灵关(地在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并为我们留下了逾1300多年的古琴精品,约40床。这些琴自然都是国宝,部分入了国家博物馆,还有部分散留在琴家或玩赏家手中,成为琴家的镇山之宝。

下面是传世古琴或雷琴琴名:

大雷(雷霄)、小雷(雷霄)、响泉(雷威)、春雷(雷威)、云中山(雷威)、金玉音、雷琴(雷威)、峰阳亡味(雷威)、冰清、奔雷(雷威)、松雪(雷威)、玉涧鸣泉、百衲(雷威)、习静(雷文)、秋啸、雷公琴(雷威)、玉振、黄鹄、列子琴、秋塘寒玉、霜镛、飞泉、洞泉、三峡流泉、秋声、苏氏瀚泉、鹤鸣秋月、九霄环佩。

上列共28床,另有资料记载13床无名琴,共计41床,为有史料记载之雷琴或唐琴。

又宋谢希逸《雅琴名录》录有古琴50床,琴名如下:

大琴、中琴、小琴、颂琴、月琴、素琴、清角、凤凰、号钟、绕梁、绿绮、清英、焦尾、怡神、寒玉、百衲、响泉、韵磬、荔枝、冰清、春雷、玉振、黄鹄、秋啸、鸣玉、琼响、秋籁、怀古、南薰、大雅、松雪、浮磬、奔雷、存古、冠古、涉深、天球、混沌材、玲珑玉、万壑松、雪夜冰、玉涧鸣泉、石上清泉、秋塘寒玉、九霄环佩、洗凡、清绝、秋霄、雷石、悲风。

这50床琴均未标明为谁所斫制,又无文字相证,加之不见存物,更无从考其斫制的年代了。

将上列50床琴名与相关古琴谱所录历代琴笺图式(含《说郛》中陶宗仪搜集琴笺图式)、琴名综合分析,它们有很大差异。如那些琴笺图式琴大都以伏羲、神农、黄帝、虞舜等上古至孔子春秋琴为主,而《雅琴名录》所列琴名,大多与汉代后文献所载琴名相近或相同,故可说这些琴比上古的一些琴年代更靠近我们一些。其中与上列及下二表中雷氏家族琴名相一致者有“响泉”“春雷”“松雪”“百衲”“奔雷”五床。当然与雷氏琴同名者,也不敢说就一定是雷琴,但却完全可以相信这些琴的年代都较靠近我们,这就不乏探出其中必有雷琴的可能。

《雅琴名录》成书于宋,谢希逸集琴名,当自上古始,无疑唐宋琴亦当在辑录中。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九录古琴29床,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黄鹄”“秋啸”“鸣玉”“琼响”“秋籁”“怀古”“南薰”“大雅”“松雪”“浮磬”“奔雷”“存古”“寒玉”“百衲”“响泉”“冠古”“韵磬”“涉深”“天球”“混沌材”“万壑松”“雪夜冰”“玉涧鸣泉”“石上清泉”“秋塘寒玉”“九霄环佩”。据考证,这些琴名多为唐代琴名,且与谢希逸《雅琴名录》部分琴名相同,想来其中亦不乏雷琴的存在,只不过未标明斫制者人名而已。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她曾经感动了他闪婚一年后还是离了

绵竹女子李云(化名)受伤导致双腿高位截肢,湖南小伙袁先(化名)被其坚强所感动,千里迢迢来到绵竹,随后两人闪婚。然而,在一年的婚姻...

绵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