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浚 南宋名相抗金主将

德阳晚报 2017-05-08 11:46 大字

位于绵竹中学内的张浚塑像。

位于绵竹汉旺大柏林张咸陵园内的张咸之墓。

位于绵竹中学校园内的紫岩书院旧址,现存止止亭、月波井、回澜塔。

人物简介

张浚(1097-1164年),字德远,号紫岩,宋代绵竹人。南宋宰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一生力主抗金,反对投降。隆兴元年(1163),封魏国公。民族英雄文天祥评价他:“卓哉魏公,相国惟忠,名标青史,垂裕无穷。”著有《紫岩易传》等传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也是儒家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距今大约八九百多年前的宋朝,出生在绵竹九龙无为山下的一对父子——张浚张栻,双双成为儒士典范、国之栋梁,张浚是官至宰相的朝廷重臣、抗金名将,张栻与朱熹齐名、一代理学宗师,父子两人为后世立德、立功、立言,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张浚21岁中进士入仕途,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也曾是都督多路军马的抗金大元帅;与岳飞、秦桧同处一个时代的他,是坚定的主战派,终生不主议和。位极人臣,出将入相,民族英雄,彪炳史册,张浚永远为后人景仰,但其人生也经历了几起几落,最终壮志未酬,客葬异乡,享年67岁。

4岁成孤儿

32岁成朝廷重臣

张浚出生在绵竹九龙的一个官宦世家,其祖上可追溯到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父亲张咸考取进士,当过地方官,又因考中“贤良方正”和“能言直谏”两科,有“张贤良”之称。但不幸的是,张浚年仅4岁时父亲便去世,成了孤儿。母亲计氏给了张浚很好的教育,时人赞其有孟母之德。《宋史·张浚传》记载:“浚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意思是说他从小行为端正,被认为将成大器。

果然,张浚日后成了国家栋梁之才。入太学(古代的大学),21岁中进士第,先后担任褒城令、太常寺主簿等官职。32岁时便因平定“苗刘兵变”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当时是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即位不久,杭州发生“苗刘兵变”,驻守湖南平江的张浚当机立断,立即起兵,联络吕颐浩、韩世忠诸路军马勤王,一月后平定叛乱,宋高宗复辟,张浚因有功而升任知枢密院事,成为执政大臣。

张浚成为朝廷重臣以后,父亲张咸封雍国公,母亲计氏封秦国夫人。两人卜葬在绵竹市汉旺镇柏林坝,即今天我们所知的张咸陵园。该陵园始建于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占地40余亩,四周有九曲河环绕,自北宋以来园中遍植柏树,至明清有古柏534株,浓荫蔽天,故称大柏林。现在能见到的柏树多为上世纪90年代栽种,陵园内现存宋贤良张公碑,碑文900多字,记述张氏自晚唐迁绵竹经历及其生平事迹和卜葬经过,5·12地震时震断,现已维修重新竖立。自明嘉靖以来,陵园受到历代绵竹官府的保护,存留至今。

著名抗金领袖

令金兵闻风丧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这首《满江红》中提到的“靖康耻”,指的是靖康二年(1127),金军攻破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宋徽宗、宋钦宗及大量皇族三千余人被虏走,北宋灭亡、宋室南迁的历史事件。“靖康之耻”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心,当时身在京城的张浚亲见这一惨剧,内心的震恸可想而知。或许从那一刻开始,他的心中便立下誓言:不与敌军共存、终生不主议和。

南宋迁都以后,张浚建议经营川陕,以确保东南的安全,遂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建炎四年(1130)9月,张浚集合陕西五路兵马40万人,本是文臣的他亲临战场一线,与金兵会战于陕西富平,宋军失利,关陕失陷。此后三年,张浚率军退守四川,“御敌于蜀门之外”。他提拔吴玠为大将,屡战屡胜;赵开为转运使,善于理财;刘子羽为上宾,颇有才略。由于他的知人善任,让金兵闻风丧胆,确保了四川地区的安全。

绍兴四年(1134),金兀术和伪齐汉奸刘豫的军队联合南侵,张浚被任命为防守长江的统帅,岳飞的军队也参加了防御战。当张浚出发去往前线督战时,岳飞写下《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然而张浚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曲折。一度官至枢密使(宰相),负责统率全国军政;也曾在秦桧执政时期,因坚持抗金立场,被排斥在外二十年,或到地方上做官,或遭贬黜。不过,每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宋高宗、孝宗作战必用张浚,高宗称其“孜孜为国无人可比”,孝宗“倚之为长城”。金国大将粘罕临终时有言:“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抗……”

壮志未酬客葬湖南

家乡人永怀敬仰

隆兴元年(1163),张浚封魏国公,再次督师北伐。次年八月,病逝于江西。著名学者、理学家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张浚生前留下遗嘱:“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因此,张浚死后并没有归葬故乡绵竹,而是安葬在了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官山乡(张浚曾被贬在长沙任刺史二十年)。后来,长子张栻比邻而葬,张浚张栻墓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绵竹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张浚。最早在南宋淳熙年间,张浚去世十年后,绵竹建进德堂,祭祀张浚。去年11月,纪念张浚诞辰920年暨敕建紫岩书院70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在绵竹举行。紫岩书院,绵竹中学的前身,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当时书院建在绵竹城北12里紫云岩处(今九龙山跑马岭中段),即张浚幼年读书处。书院的兴建和命名,都是为追念自号紫岩先生的张浚。明永乐初年,书院迁建于现在的绵竹中学内。

在清代紫岩书院,曾有几副楹联刻于书院正厅大门,其中有这样一句:“……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院内至今尚存“月波井”“止止亭”“回澜塔”等古建筑,站在这一塔、一亭、一井的如画风景中,遥想700年来受紫岩书院哺育教化的绵竹历代才士俊杰,杨聪、杨锐、黄尚毅……风流接踵,并非妄言。

张浚辞世百余年后,1279年,宋朝末代皇帝随大臣跳海殉国,一个经济繁荣、教育文化发达的朝代彻底灭亡,中国进入了元朝统治时期。

文/本报记者 刘春梅 图/本报记者 张嵘

学者谈名人

张浚的一生,高举恢复中原的抗金大旗,与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成为一个时代主战的精神领袖。作为一个善养浩然之气的儒者,他忠孝两全,代表着大汉民族对外族入侵的不屈抗争,是一个民族危亡时刻我中华儿女群雕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学者简介:

宁志奇,从事地方文史研究近四十年。绵竹市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绵竹市张浚张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绵竹道教文化、绵竹年画研究专家,著有多部地方文史研究专著。

新闻推荐

绵竹城市交警护航“春社踩桥”民俗活动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钟正有)近日,绵竹市公安交警大队城市中队加大道路巡查力度,为当地“春社踩桥”活动保驾护航。“春社踩桥”是四川传统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影响较广。每年这一天,人们都纷纷到桥上祈...

绵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竹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