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防汛抢险,军民融合增加专业支持

四川农村日报 2016-07-25 23:57 大字

武警水电部队与民兵一起抢修堤坝。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7月21日,烈日炎炎,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九支队三、四中队的百余名官兵,联合当地30多名民兵,正在抓紧抢修加固绵远河被冲毁的堤坝。“时间非常紧张,受场地限制,给钢丝笼填料只能人工作业,要赶在下一场暴雨前修复好,必须加班加点。”九支队副支队长赵久海告诉记者。

专业部队纳入抢险队伍

助力地方防汛

7月5日至9日,绵竹降雨达到260毫米,绵远河警戒流量为1100立方米/秒,而暴雨中涨水量达到1310立方米/秒。受河水冲刷,堤坝多处出现险情,最严重的是隆兴镇双桥村一段,长达200米的堤防,混凝土面板垮塌,基脚被掏空。绵竹市防汛办主任龙文彬介绍,现在这段堤坝基本就是土坝了,如果再遇强降雨,会导致更严重的损毁。

7月16日,来到绵竹驻训的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九支队三、四中队的官兵,参与到堤坝抢险加固、河道疏浚中。“要开挖9000方砂石,填充450个钢丝笼、450个铅丝笼,用以加固基脚防冲。”赵久海介绍,24日之前要完成抢修,看现在的进度,可能要加派人手。

2009年,武警水电部队正式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在四川,第九支队有过多次堰塞湖处理、抢通生命线等实战经验。绵竹作为“5·12”地震受灾极重区和“8·13”清平特大泥石流灾区,2009年开始,武警水电部队的一支中队共91人常驻该市清平乡。7月8日的暴雨中,中队官兵协助紧急转移受威胁村民200余人。

5月下旬,九支队进行了5天4夜的“卫士-16”演习,演习科目包括堰塞湖处理、决口封堵、河道疏浚、堤坝加固、道路抢通。赵久海说道,演习中,小岗剑暴雨导致滑坡,有2万立方的土量堵塞了交通,演习及时转为实战,紧急出兵抢修绵竹105省道水毁路段。

龙文彬认为:“三中队以隧道开挖钻爆为主,处理堰塞湖经验丰富,四中队以机械挖桩为主,长于河道疏浚堤防工程除险。将他们纳入防汛应急救援队,服从防汛指挥部的统一调配,支援和服务于地方抢险救灾,让我们感到踏实。”

信息、物资全面共享军民配合增默契

今年6月,武警水电部队另一支中队在汉旺镇建立了野战营。当地政府将一个废弃了的黄磷厂的厂房、院坝交给中队使用,驻扎前,进行了粉刷清扫,后勤、通讯、交通等方面提供了基础保障。

“自从2008年之后,跟当地政府的合作越来越默契,今年是最好的一年。”赵久海评价,每年部队要找场所驻训,进行推挖桩、爆破、搜救等练习,场地要求比较高。今年,绵竹市政府主动提出提供训练场,位于绵远河牛鼻子大桥的河滩地,有800亩之大,位置和空间非常理想。”

部队和地方在信息共享、灾情研判预警、训练演习、防汛预案编制、物资装备共享等方面已经做到了高度协同。“在汉旺镇,由当地代储了200多万元的防汛物资;在机械装备上,政府和企业会保证我们随需征用,在道路中断,只有人能进入灾区时,满足成建制的中队所需。”赵久海介绍。

这次与九支队一起抢修堤坝的,还有绵竹市兴隆镇的30名民兵。在赵久海看来,这些年经过自然灾害的洗礼锤炼以及多次演习、培训,民兵的组织更加有序,到了灾害现场,不再一哄而上,而会听指挥,知道如何编组,怎么配合,这些都更有利于与专业救援部队,分工合作,提高救援效率。

下一步,在军民融合上,武警水电部队将根据绵竹、什邡等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等情况,更有针对性地优化力量配置;在非汛期也要进行隐患排查,提前介入,从而赢得抢险救援的主动性;在地面信号中断时,借助北斗卫星保通讯畅通,也在考虑规划中。

新闻推荐

隧道掘进历艰险誓将峻岭变通途——茂绵路项目建设推进走笔

■实习记者杨骁记者杨刚初夏时节,记者一行走进茂绵路(阿坝州茂县至德阳绵竹市)茂县段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在山谷里回荡,和着大山里的鸟鸣奏出华丽的交响乐;各种机械设备来回穿梭,新鲜泥土的气息在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