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大山深处飘扬 ——记绵竹市清平镇党委
“谢大娘,接到上级通知今天晚上要下雨,可能要涨水,一旦警报拉响,你们就要转移。”6月30日晚上7点,绵竹市清平镇圆包村党员付元军正走村入户,到农户家中去宣传避灾知识。每年汛期时节,不管大雨小雨,该镇的83名党员组成的7支应急抢险党员先锋队都会实行守夜巡逻,让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当好群众“守夜人”
清平镇,位于龙门山下,由于“5·12”特大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全镇有7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了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守护父老乡亲的生命财产安全,该镇83名党员组成了7支应急抢险党员先锋队。2010年“8·13”特大泥石流发生时,党员先锋队在深夜拉响了救命警报,立即启动抢险救灾一级预案,挨家挨户敲门通知转移疏散群众,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眼下正是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生的汛期时节,党员先锋队正挨家挨户宣传避灾知识,当好群众的“守夜人”。“他们不分大雨小雨,都要在全镇实行守夜巡逻,这让我们老百姓感觉很踏实。”清平镇村民付世国说道。
这只是清平镇党委众多工作的一个缩影。清平镇党委辖10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63名。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6013人,近年来,镇党委始终坚持“以党建统全局、以发展促和谐”为理念,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克服交通出行不便、自然灾害多发等诸多困难,强化班子建设,深化作风整顿,提振干部士气,服务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创造性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为建设“金色清平 世外桃源”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小土地”实现“大安居”
在经历“5·12”地震和“8·13”泥石流两次自然灾难后,清平镇的安全用地减少了很多,如果按照过去的以户为单元分散居住,那么,要解决全乡6000多人口的安居问题,现有的安全用地是不能满足的。为此,清平镇突破了过去传统的思维定势,打破了原有的行政村划,形成了一种适度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借鉴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方式,按照“便于管理、界定清晰、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的原则,将场镇集中居住的1500户群众以道路为区域划分为幸福家园、场镇、周家坎、蔺家坎四大片,在每一片选出片长,全面推行“片户长负责制”。同时将每一片内居住的群众以10户为单位,每10户评选出一名户主代表,负责民意的收集、政策宣传和群众纠纷矛盾的调解。通过“片户长”负责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被动解决问题转化为主动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倾听、问题有人解决。
在银杏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桌前,湔沟村党支部成员王选珍正在倾听居民们反映路灯坏了的问题,而王选珍的另一个身份是蔺家坎的“片户长”。“现在居民们打电话也好,给我说也好,不管是哪个老百姓,只要他们一说我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前去处理。”
如今在清平镇各村(社区)还建立了党群服务站,在居民集中安置点推行政务服务委托代办制度,变“干部动嘴,群众动腿”为“群众动嘴,干部动腿”。
立足山区优势发“旅游财”
在重建安居后,清平镇又将群众“乐业”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清平镇要发展必须以休闲旅游为主导,推进产业提升,为民增收致富。为此,清平镇党委充分利用该镇优美独特的山区自然资源,按照“念山字经、做林文章、发旅游财”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发展道路。
“清平遭受地震、泥石流后,土地有限,镇村两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我们就种植有2亩地的猕猴桃,收入有1万多元。”清平镇盐井村四组村民孟仁香称,“这个红豆杉已经长了有15到20公分,试种相当成功。”如今的清平镇大力发展猕猴桃、银杏、红豆杉、冷水鱼等特色种养殖业,成立了九顶山乡村休闲旅游协会,搭建旅游服务平台,通过“大协会+小合作社”的方式,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
在清平镇盐井村里,冷水鱼养殖基地既成为观赏之地,冷水鱼又成为接待游客的当地一道美食。2011年,银杏沟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156户当地村民成为了合作社第一批社员。2013年,冷水鱼基地进行了重新整修,并先后试养鲟鱼、虹鳟、雅鱼等10余个品种的冷水鱼,目前,已养殖成功8个品种。2015年,基地共产出冷水鱼2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60余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增收1000余元。 本报记者 陈晓霞
“谢大娘,接到上级通知今天晚上要下雨,可能要涨水,一旦警报拉响,你们就要转移。”6月30日晚上7点,绵竹市清平镇圆包村党员付元军正走村入户,到农户家中去宣传避灾知识。每年汛期时节,不管大雨小雨,该镇的83名党员组成的7支应急抢险党员先锋队都会实行守夜巡逻,让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当好群众“守夜人”
清平镇,位于龙门山下,由于“5·12”特大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全镇有7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了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守护父老乡亲的生命财产安全,该镇83名党员组成了7支应急抢险党员先锋队。2010年“8·13”特大泥石流发生时,党员先锋队在深夜拉响了救命警报,立即启动抢险救灾一级预案,挨家挨户敲门通知转移疏散群众,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眼下正是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生的汛期时节,党员先锋队正挨家挨户宣传避灾知识,当好群众的“守夜人”。“他们不分大雨小雨,都要在全镇实行守夜巡逻,这让我们老百姓感觉很踏实。”清平镇村民付世国说道。
这只是清平镇党委众多工作的一个缩影。清平镇党委辖10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63名。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6013人,近年来,镇党委始终坚持“以党建统全局、以发展促和谐”为理念,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克服交通出行不便、自然灾害多发等诸多困难,强化班子建设,深化作风整顿,提振干部士气,服务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创造性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为建设“金色清平 世外桃源”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小土地”实现“大安居”
在经历“5·12”地震和“8·13”泥石流两次自然灾难后,清平镇的安全用地减少了很多,如果按照过去的以户为单元分散居住,那么,要解决全乡6000多人口的安居问题,现有的安全用地是不能满足的。为此,清平镇突破了过去传统的思维定势,打破了原有的行政村划,形成了一种适度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借鉴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方式,按照“便于管理、界定清晰、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的原则,将场镇集中居住的1500户群众以道路为区域划分为幸福家园、场镇、周家坎、蔺家坎四大片,在每一片选出片长,全面推行“片户长负责制”。同时将每一片内居住的群众以10户为单位,每10户评选出一名户主代表,负责民意的收集、政策宣传和群众纠纷矛盾的调解。通过“片户长”负责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被动解决问题转化为主动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确保群众诉求有人倾听、问题有人解决。
在银杏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桌前,湔沟村党支部成员王选珍正在倾听居民们反映路灯坏了的问题,而王选珍的另一个身份是蔺家坎的“片户长”。“现在居民们打电话也好,给我说也好,不管是哪个老百姓,只要他们一说我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前去处理。”
如今在清平镇各村(社区)还建立了党群服务站,在居民集中安置点推行政务服务委托代办制度,变“干部动嘴,群众动腿”为“群众动嘴,干部动腿”。
立足山区优势发“旅游财”
在重建安居后,清平镇又将群众“乐业”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清平镇要发展必须以休闲旅游为主导,推进产业提升,为民增收致富。为此,清平镇党委充分利用该镇优美独特的山区自然资源,按照“念山字经、做林文章、发旅游财”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发展道路。
“清平遭受地震、泥石流后,土地有限,镇村两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我们就种植有2亩地的猕猴桃,收入有1万多元。”清平镇盐井村四组村民孟仁香称,“这个红豆杉已经长了有15到20公分,试种相当成功。”如今的清平镇大力发展猕猴桃、银杏、红豆杉、冷水鱼等特色种养殖业,成立了九顶山乡村休闲旅游协会,搭建旅游服务平台,通过“大协会+小合作社”的方式,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
在清平镇盐井村里,冷水鱼养殖基地既成为观赏之地,冷水鱼又成为接待游客的当地一道美食。2011年,银杏沟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156户当地村民成为了合作社第一批社员。2013年,冷水鱼基地进行了重新整修,并先后试养鲟鱼、虹鳟、雅鱼等10余个品种的冷水鱼,目前,已养殖成功8个品种。2015年,基地共产出冷水鱼2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60余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增收1000余元。 本报记者 陈晓霞
新闻推荐
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看绵竹如何产业转型升级再发力
日前,在东汽实业旗下的九鼎电器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员工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着切割、电焊,赶制着一批大型电机的配件。该公司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一方面积极加大市场开发多拉订单,一方面投入资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