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画培训班结业了 更多探索还在路上

四川农村日报 2016-04-20 00:03 大字

学员作品展示。

乔晓光点评学员作品。

□本报记者 张立峰 文/图

4月15日,是四川大学非遗传承人群绵竹年画普及培训班的最后一天。当天下午,学员们还要完成最后一项任务:展示自己的年画作品,接受专家的“检阅”。

一个月下来,培训班的非遗传承效果如何?学员、老师有何感受?记者进行了跟踪了解。

学员:技法内容老套,创作能力如何再提高

教师:外行临摹,内行创作

4月15日,川大美术馆。大家把自己的年画作品贴在墙上,静静地等候着专家的点评。受川大艺术学院的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非遗专家顾问乔晓光也来到学校,为参展作品进行点评。经过一番审视,乔晓光对每一位学员的年画都给予了修改建议。

“乔教授的要求太高了,对我的作品全是修改意见,没有一点肯定。”绵竹年画传承人陈健告诉记者,起初他对自己的作品还充满信心,可经过乔教授的一番点评,他的信心倍受打击。“无论是人物线条、用色,还是人物造型、风格、大小、画中位置、人物背景内容,乔教授都不满意。”陈健说。和陈健一样受到打击的还有周斌,他的作品也没有得到乔教授的肯定。“乔教授认为我画的内容还是太俗气太老套了,门神、娃娃嬉戏、鲢鱼、荷花、蝴蝶等内容已经让人审美疲劳。”周斌告诉记者,除了这些,他已经想不出还能画什么了。

在培训班上,陈健和周斌是从事绵竹年画制作和销售的“专业人士”。在其他学员看来,他们已经是班里的“高手”。可“高手”都受到了否定,一些外行也免不了被批评。乔晓光认为,这些只是从事和绵竹年画相关的人员,其绘画功底还有待提高。“一些绵竹市的学校教师,还有一些年画销售人员现在还不具备绵竹年画的创作能力。画出来的东西既看不出功底又没有风格,这样再传承给学生和其他人,效果很不好。”乔晓光说。

虽然有为期一个月的非遗普及培训班,老师们也教授了学员们有关绘画的基础知识和绵竹年画的制作流程、工艺,但想在短时间里直接进行作品创作,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外行先临摹,内行练创作。”乔晓光告诉记者,对于外行,要先从临摹做起。大量临摹绵竹年画的经典作品,把临摹功夫练好,就是对非遗的传承。外行临摹熟练后,可在原作品的基础之上适当进行修改创作。“比如画娃娃,临摹熟练后,可将娃娃的姿势做修改进行创作练习,但要保证其风格和特点。”乔晓光建议,对于内行学员来说,还要苦练创作。“学无止境,绵竹年画的创作没有尽头。”乔晓光说。

学员:系统学习很有用,如何进一步因材施教

教师:最好分开教学

按照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要求,参加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的学员必须是从事非遗手艺一年以上的专业人士以及和非遗相关的人员。地方政府本着一番好心,想让更多领域的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招来一部分非专业人士。可这样一来,同一个班上内行外行都有,这可苦了老师,也苦了学生。

培训班上的“高手”陈健,是绵竹市剑南镇人。今年已经45岁的他是家里第四代绵竹年画传承人。除了自己画,陈健还带了几个徒弟开了间年画作坊,一边画画,一边销售。虽然做年画这一行,收入不算很高,但陈健一直坚持作画,近年来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绵竹年画传承人。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陈健认为高校老师教授的系统的绘画理论知识对他来说非常有用。“以前画画都是土经验,线条怎么勾勒,颜色怎么搭配都是从父辈、祖辈那里口头相传的。听了老师的课,让我掌握了绘画的基本要领。”陈健说。周斌则觉得高校老师教授的白描、线条勾勒、工笔、构图等实践内容很有用。“此外,上了课后,我觉得我的审美能力也提高了,看作品的眼界也开放了。”周斌说。

专业绘画知识很合陈健、周斌的胃口。但和年画制作手艺相关的课程,两人又觉得过于简单。对于年画的历史、制作工艺、艺术特点、题材作品,陈健觉得他已经很熟悉,甚至比最近才开始了解绵竹年画的高校老师还熟悉。有着丰富的年画销售经验的周斌,甚至可以给其他学员开一堂绵竹年画行业经营现状讲座。

而一些外行学员则对基础绘画较为了解,对绵竹年画一无所知。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事销售、教学、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年轻学员大多感觉绵竹年画专业课程节奏紧、进度快,表示跟不上。一些外行学员在开班前一天才开始在网上了解绵竹年画,上课后无论是理论理解还是握笔实践,都感觉较为吃力。

怎么办?乔晓光认为,把学员进行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让专业的人更加专业,让非专业的人欣赏、了解非遗。”乔晓光建议,将非遗领域的顶尖从业者、专家聚集起来对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非遗持有人;而对非专业人士,让其了解非遗,喜欢非遗,成为非遗的欣赏者和消费者。

学员:绵竹年画怎样适应市场?

教师:画现代内容

创作也好,临摹也罢,如今的绵竹年画,内行、外行都在努力地参与非遗,传承非遗。可在90后、00后等年轻人看来,传统木板年画内容实在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在文化竞争激烈的今天,绵竹年画在创作上能否做出改变,画出一些符合当代年轻群体审美观的画?4月15日,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也来到学校,为学员们的作品进行点评。胡光葵告诉记者,绵竹年画完全可以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要保证传统的绵竹年画制作工艺、流程、标准等得到传承。

“所以文化部现在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先扩大非遗传承人群,让更多的人了解绵竹年画,学画绵竹年画。”胡光葵告诉记者,一旦领悟绵竹年画精神、掌握绵竹年画技法的传承人多了,创新自然不是问题。对这一点,乔晓光也认同。乔晓光告诉记者,在15日当天的作品点评中,他多次建议学员放弃传统的绵竹年画绘画内容,尽可能发挥自身想象,画现代人物和景观。“60名学员大多都画娃娃、荷花和鲢鱼,显得创新不足。比如学员们在学校呆了一个月,就可以画大家在校园里的学习场景,而背景则可以画学校的一草一木、教学楼等。”乔晓光说。

“传统的内容还有受众群体,我们就画传统内容;现代内容有人需要,那我们就画现代内容。”胡光葵告诉记者,时代的发展,审美在变化,需求在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些非遗中宝贵的技艺、手法以及所需要的物质材料。“希望有更多的非遗也能够办起非遗普及培训班,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传承和创新。”胡光葵说。

新闻推荐

■情系百姓 文化暖冬 省文化“暖冬慰问”到清平

本报讯(记者文帅)1月2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联组织的“四川省2011年文化暖冬慰问活动”文艺慰问小分队来到绵竹市清平乡。近百名演职人员冒着严寒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为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