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党心民心凝聚形成改革发展正能量

德阳晚报 2014-10-20 23:14 大字

机关干部在田间地头喜收土豆。

玉马社区的居民们正参加娱乐活动。

民声茶馆的设置,既是党的政策宣传喉舌,又是民意诉求的快速通道。

所有的结束,都是新征程的开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全市党员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10月16日上午,绵竹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召开。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陈彬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对绵竹市党员、干部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作出了全面部署。

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历时8个月的教育实践活动,绵竹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绵竹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率先垂范真学深思

“四风”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绵竹市扣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迅速掀起了一场洗涤思想的“头脑风暴”。

绵竹市委常委班子深入开展“表率行动”,先学先示,带头践行承诺,带头强化学习,喊响叫亮“向我看齐、对我监督”,自觉践行“五个表率”要求,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讨论、体验实践、承诺践诺等多种方式,增强了政治定力,坚定了理想信念,带动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全市先后开展各类学习讨论会1500多场,5573人次参与警示教育,6732人次观看电影、光碟,完成各种学习调研文章386篇。

“学为用,学为民”。绵竹全市科级以上干部通过“换位式”亲身体验,查摆和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市级领导及镇乡、部门领导以普通工作人员身份,到精神病医院贴身照顾病人、到服务窗口“坐岗”服务群众等。“通过换位体验,让我们发现了更多的服务短板。”一位参加体验的干部表示。

开门问“症”真剖实析

“听得到意见,才能找得到问题”。绵竹市委围绕落实好“三大任务”,强化问题导向,紧紧扭住敞开大门听意见、聚焦“四风”找问题做文章。深入开展“走基层、听意见”活动,刚性明确听取意见的主要内容、范围对象和相应基数,宽领域、多层面征求意见建议。陈彬数次来到大山深入的清平镇,真心诚意听民声、查民困、解民难,实地指导清平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次实地调研积累的群众感情,让清平的乡亲们早已把他当成了亲人。

绵竹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万见走进汉旺镇大柏林村4组村民贺兴富家,在他家开起了农家院坝会。陈万见和村民们同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家常话民生难题,共同探讨促进汉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思路和举措。 

绵竹市委常委全覆盖走访村(社区),镇乡干部全覆盖走访农户,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重点走访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基层和一线受教育、听意见、聚民心。

“以前镇上的领导和干部到村上征求意见,我们没当回事,都提些不伤筋骨的意见。这次镇上领导住在村上,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自然就讲了实话、提了真意见。”绵竹市汉旺镇大柏林村村民汪永茂如是说。

广泛走基层听、真诚请上来讲、相互谈心得、开门让民评,以群众意见为标尺,一条条坦诚相见的意见,一份份畅所欲言的建议,似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截至9月,绵竹共征求各类意见建议2236条,其中涉及“四风”方面的1045条。

严苛批评动真碰硬

“调查研究不深不细,存在‘蜻蜓点水\’现象,去联系点和重点项目多,到偏远镇乡相对少。”“在深入基层和群众见面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了推动某方面工作的导向性和目的性,与群众进行深度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不够。”……在7月17日召开的绵竹市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该市的常委班子响亮喊出“向我开炮”,诚恳直率的氛围迅速感染与会者,也为全市作出了榜样。

比着学,跟着做。各镇乡、各部门坚持以市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为标杆,聚焦“四风”问题,深挖思想根源,没有“空炮”、“礼炮”、“哑炮”,大家自觉清洗思想和行动上的灰尘,把问题谈准、谈开、谈透、谈通,捅破了“窗户纸”,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个个问题,对应的是一项项务实举措,作风从党员干部身上快速转起。围绕“四风”问题,对照中央、省委提出的深化七项专项整治及“9+X”问题,市委提出了204条具体整改措施,并对涉及“四风”方面的制度规定进行了全面清扫,研制出台了《绵竹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实施办法(试行)》、《绵竹市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目前市委班子共完善制度16项,新建制度31项,全市各单位也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和刚性约束初步形成。

制定推动民营经济“十条措施”、办好16件民生实事、建立“三本台账”、开通“民生热线”,开展为民服务“阳光行动”、社区“双报到”、党员志愿服务、干部代办服务……一项项服务措施,一个个服务制度,一系列服务手段,构建起了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基层群众普遍反映,现在办事情方便多了,真正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立说立行即知即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从活动一开始,绵竹市就明确了立行立改、边整边改的思路,用真真切切的变化推动发展,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民。

——大幅压缩“三公”经费开支。相比活动开展前“三公”经费下降10%以上,其中公务用车管理运行费用同比减少10%,公务接待批次同比减少36%,费用同比减少近50%。

——给文山会海、检查评比“瘦身”。全市共压缩各类会议32.5,压缩各类文件36.3,压缩评比表彰活动38%。

——整治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多占办公用房、新建滥建楼堂管所。建立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专项整治明察暗访常态化工作机制,共查处“四风”类案件25件,其中给予作风问责22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人,组织处理4人,通报典型案例4起;开展办公用房腾退情况自查,腾退面积共6325平方米;全市1830多名机关中层干部签署了零会员卡承诺。

——整治群众办事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完善市、镇乡、村(社区)、组四级为民服务平台,整顿后进党组织45个,开展“支书讲堂”,全覆盖轮训村(社区)书记;加快推进实施民生工程,开展失能老人、困难高龄老人“五助”服务,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6个扶贫开发项目助2660人脱贫,改造棚户区房屋484套;同时严格控制办公开支,在编制2014年财政预算时将办公业务费压缩10%、项目支出压缩30%,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业务支出1449万元用于民生支出,全力保障民生支出。

整改无止尽,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作风建设成果,正在转化为风清气正、百业俱兴的正能量,转化为推动跨越、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建设“四个绵竹”的生动实践。一个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绵竹正蓄势待发! 

典型人物

罗俊元:一本日记暖民心

在齐天镇双坪村,知道罗俊元的人都知道,他手里经常卷着一个笔记本到哪都带着它,这是罗俊元的民情日记。在这些日记里,有他对双坪村发展的规划,有他对村民的牵挂,更多的是他对基层工作的思考。

“仔细想想我现在身为村支书,在任时能给老百姓留下什么?能给老百姓干些什么?我想以后退下来时,有老百姓评论说我为他们办了实事,带领他们致富,就是我最大的安慰与愿望。”这是罗俊元日记里对学习兰辉事迹的思索。

双坪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罗俊元以“一个人致富不算富,带领全村共同致富”为主题的竞职演讲赢得了大家的赞同,被党员选举为新一届的双坪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之初,双坪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致富也成难题。“既然承诺了要带大家共同致富,那我一定要尽全力实现!”为兑现自己的竞职承诺,罗俊元带领村支部班子及村民流转土地100余亩,成立了双坪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鼓励村民发展粮经复合模式,罗俊元先后组织人员前往彭州三界等地考察,并发动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干,邀请专家田间跟踪服务,熟练掌握蔬菜种植技术,当年该村就流转土地1300余亩,实现农民增收100多万元。同时该村积极延伸蔬菜下游产业,引进蔬菜深加工项目,建立盐渍厂,大力提升了蔬菜产品附加值。

8组村民刘某家境贫寒,年近40还没成家,在罗俊元的帮助下,刘某进入合作社务工,成为了合作社的“全能手”,现在刘某不仅翻修了房屋,还攒下了不少积蓄,找对象的事也顺利提上了日程;1组村民张某两年前不慎被火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70%,病愈后张某想出门打工,罗俊元得知后顺利帮其进入某洗车场工作,如今每月能挣到1000余元。“说到底还得感谢罗书记,把我们的事情随时放到心上!”村民感激地说。

“农村人实在,重感情,你帮他,对他有感情,他们就信你,支持你。”一页页写满民生疾苦的笔记,字里行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与群众心交心的浓浓鱼水情。罗俊元的民生日记,展现了一幅幅艰苦奋斗谋发展的美丽画卷,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坦荡胸襟,凝聚了一位基层干部满腔热忱的为民情怀!

干部心得  

绵竹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徐军:5月15日,我参加了“政务服务体验日”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零距离地体验了窗口的工作,切实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辛苦,必须要做到笑脸相迎,笑脸相送,耐心解释,对于不了解办事程序,认为在给他们找麻烦的办事群众,更加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城管局在以后的行政审批工作中要继续优化审批程序,更好地为群众服好务。

绵竹市九龙镇灵官楼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明秀:“基层的工作,带眼睛看、耳朵听、脑袋想、嘴巴说,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要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工作得失,让百姓切实感受到诚意,感觉到自己反映的问题受到了重视,群众这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群众声音

绵竹市板桥镇海江村5组村民林依孝:我今年已经60多岁了,由于体弱多病,生活过得很清贫。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镇、村、组的党员干部们隔三差五地到我家中探望我,陪我说说话,拉拉家常,还开车送我去德阳、成都看病,他们这种一心一意为百姓着想的作风让我们群众怎么不感动,怎么不拥护。

绵竹市孝德镇苦葛村村民朱宗全:2013年我妻子在一次务工期间不幸身亡,责任方工程老板只付了丧葬费后便拒绝其他赔偿。村干部了解后请教村上的法律顾问,并经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支付了我35万元的赔偿款。这样的举措缘于绵竹市司法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法律服务基层惠民,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实惠。

>>>亮点聚焦<<< 

什地镇:

“民声茶馆”群众诉求的接收站

绵竹市什地镇合结村村部旁边有个小茶馆,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去喝茶、下棋。休闲娱乐之余,大家还喜欢一起聊聊天,诉诉各自的忧愁烦心事,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就写个小纸条,投到茶馆前的“民声信箱”里,每周村上的干部就会定时来取,然后对大家的意见进行整理、研究、讨论和办理,一大批涉及到群众民生的实事通过这样的途径解决了。

在“民声茶馆”意见收集簿上看到了这样一些民声问题:3月28日,该镇合结村3组村民杨孝芝反映,屋后排水沟横穿水泥村道处被堵死,无法排水,夏天一遇大雨家里就会被淹,希望村上能协助处理。村里了解到这个问题后立即派人前去查看,发现农户房屋地势低于村道,只能采取埋管道的方式排水,村里很快派人将其屋后的水泥村道凿开安装管子疏通。7月初的大雨,杨孝芝家再未进水。

4月8日,合结村5组李禄云、张大培、王生海等联名反映,曹家泉尾水堰两米多宽的大堰沟不通,村里排洪不畅容易内涝,希望村里解决。村上了解到情况后,没有能力解决该问题,遂将问题反映到镇上,镇上通过讨论,将其纳入小农水项目进行集中整治。

6月20日,合结村4组皮前英等村民反映,希望村上能给大家安装天然气。收集到意见后,村上立即向镇上汇报,目前该镇正在与天然气公司协调,将在合结村镇乡结合部的几个集中聚居点安装天然气。

……

像这样的事例在“民声茶馆”意见收集簿上很多,一个个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一桩桩烦心事逐一得到解决,村民们十分开心。为了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所忧所难,什地镇从今年3月起,在该镇每个村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民声茶馆”意见箱,每周由村上收集梳理,村里能解决的就及时解决,村里不能解决的上报镇里,由镇上统一讨论解决。镇村还要及时将处理情况反馈给群众,不能让群众觉得反映了问题没有回音。除“民声茶馆”意见箱外,该镇还在各个村民集中聚居点设立意见收集箱,全镇共设置了200个民情收集点,几个月来,收集到各类信息上百条,一大半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其余的也正努力解决办理。

“民声茶馆”既可以喝茶、娱乐,又可以通过民生信箱畅所欲言,原汁原味地向党委政府、村委会报告情况,这种接地气、开放式的方式,真正解决了群众有意见不愿提、有意见没处说的问题。半年来,什地镇通过“民声茶馆”这种方式认真听取民情民声,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迫切最需要的难题实事,搭建起了干群的“连心桥”。

剑南镇玉马社区:

“135”工作法创新为民服务新机制

剑南镇玉马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大厅“依法行政、热情服务”大字格外醒目,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着手中的工作。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余盛云高兴地说:“如今我们办事可方便了,无论办啥证,只要把资料交到社区就可以了。”

余盛云口中所说的“方便”,得益于玉马社区在服务管理工作中总结提炼的“135”工作法,概括起来就是“一网三服务,‘五心\’惠民生”。具体讲,“1”就是一个主心骨和一张为民务实清廉之网,主心骨即以党支部为核心,突出聚力党建,为民务实清廉之网即以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为平台,突出惠民党建;“3”就是三联动和三服务,三联动即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和楼幢长联动服务,三服务即公共政务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5”就是公益志愿服务热心、社情民意收集细心、特殊人群帮扶贴心、矛盾纠纷调解耐心、让居民生活舒心等“五心”工作要求和“五星级”工作标准。“135”工作法的推行,将所有工作串连了起来,让社区工作开展得得心应手。

对于62岁的党员赵真仁来说,每个月25日的党员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党支部要组织大家学习,党小组长还要为没时间参加学习或行动不便的党员“送学上门”。

社区以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为平台,突出惠民党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户,无缝管理”的党建网格化工作体系,所有居民都纳入网格管理。网格长和网格员均由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离退休党员干部等政治文化素质好、热心公益、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要求认得了人、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办得了事。通过网格化的精细管理,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一站式服务。

翻开玉马社区第一片区网格长黄庆的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社区居民需要办理的事项以及在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如果说以前我们是为居民送服务的话,现在则是服务的升级版,逐渐向精细化服务转变!”

黄庆所说的精细化服务,玉马社区的残疾人张伟最有感触。身残志坚的他在外学得皮雕技术,回来后想发展,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当网格员了解到他的难处后,及时向社区进行了汇报,为他在社区落实了一间房子,同时,社区与对口联系单位团市委举办了残疾人皮雕技术培训班,通过招善引慈项目落实了相关经费。用张伟的话来说,“社区服务简直不摆了!”

兴隆镇:

“青年菜园”联系群众好地方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凝心聚力,发挥党团员力量,带动群众走上致富新路?绵竹市兴隆镇依托该镇土地平坦、肥沃,日照充足、水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资源优势,以“青年菜园”为载体开展“走基层”系列活动,将“青年菜园”打造成创业实践基地、蔬菜种植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青年菜园”,开展好党员帮扶活动。该镇每一个领导干部联系一个蔬菜种植合作社,点对点地联系,把生产技术和关心带到基层去,切身实地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帮忙种植业主增收致富,强化亲民爱民形象。截至目前,全镇13家蔬菜种植专合社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实现帮扶全覆盖。

通过“青年菜园”,搞好党员“传帮带”行动。为了积极探索党支部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带动,支持、鼓励农业技术干部和村组干部,用技术、资金等方式入股专合社,与当地农民合作建设农业基地,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目前,广灵村的灵广专业种植合作社,川木村的川桂专业种植合作社都已经成立并开始种植优质的时令蔬菜,发展规模上千亩。

通过“青年菜园”,做好干部队伍培养。开展干部下基层田间体验活动,培养干部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多了解基层,贴近基层,建立群众友谊,把干部队伍培养成一支对基层有深厚感情的队伍。

通过“青年菜园”,开展学习教育和交流讨论活动。组织市内外蔬菜种植业主交流讨论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讨论、征求意见和蔬菜种植技术经验交流,搭建沟通平台,规避蔬菜种植风险,了解群众需求,帮助群众致富增收。

通过“青年菜园”,探索绿色蔬菜发展之路。在“青年菜园”里种植生态蔬菜,探索致富增收的新思路,把“青年菜园”的成功建设,做成标准示范,打响兴隆绿色蔬菜品牌,吸引更多的外地蔬菜种植户到兴隆来,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大学生村官卢志勇成为“青年菜园”的第一个实验员,成立了灵广专合社,流转土地428亩,带动周边农户126户,实现可分配利润26万元,初步达到了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卢志勇说:“青年菜园是一块实验田,更是联系群众的好地方,群众与干部一起在这里见面,交心谈心,耕种农田,征求意见,更加亲切亲近,只要群众与干部一条心,啥子事情都好办。”截至目前,“青年菜园”已经在灵桥村、广灵村、川木村蔬菜基地旁成功建设,总面积80余亩,其中5亩优质土地为“青年菜园”试验田,共组织青年田间实践活动和各类学习交流讨论、征求意见会7次,参与人员达500余人次。

新闻推荐

波光涟涟美如画

绵竹中小河流治理现场。夕阳西下,孝德镇年画村马尾河畔,三三两两的村民沐浴在余晖中,吹着缓缓的河风,漫步在新建的河堤上,一天的疲劳在不经意间消失殆尽。“以前这河堤,路窄杂草多,洪水期间还很危险,我们...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