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生态渠的打造成为绵竹渠系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这是绵竹市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要达到的最终效果。9月3日,记者来到绵竹市孝德镇,笔直的水泥路,漂亮的便民桥;小径上三五成群的散步人群,唠着家常;清风徐来,闲暇的村民坐在田间地头好不惬意……走近一看,田间沟渠纵横交错,渠内涓涓细流,仿佛给大地织起了一张“水网”。
文/图 本报记者 孙祯
水清渠畅惠民生
站在已经建好的渠堤边,往日杂草丛生、淤塞不清的田间水渠,已经被一条条渠堤笔直、板面清亮的标渠所替代。新砌好的水泥沟沿平整光滑,沟渠里的清水缓缓流淌。
相比德阳的其他区县,绵竹境内有绵远河、石亭江、马尾河等,水资源丰富。然而,多水绵竹也遭遇“缺水之困”。绵竹虽有人民渠、前进渠、官宋硼三个灌区及自流灌区,但每每用水高峰时节,三个灌区中的“尾水段”经常沦为“死角”,而以自流泉眼灌溉为主的齐天镇双坪村,则经常遭受洪涝“洗礼”,“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往年掏沟渠全靠村民自觉。”双坪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绵竹此次进入全省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名单,意味着多水绵竹将由此改变“缺水”的尴尬。
“我一直盼望着这条沟能够早日修好,没想到现在真的能够把它修成‘三面光\’,太高兴了。” 孝德镇石坝村6组的韦大姐告诉记者,去年,她家里收割的油菜还在田间晾晒时,夜晚突降大雨,由于沟渠长满了杂草,行洪不畅,她家将近一亩田的油菜全部被大水淹没,严重减产。“现在可好了,政府帮我们把沟渠修好,我以后再也不担心田会被淹了。”说到修建好的沟渠,韦大姐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来到孝德镇光明村16组,米祯玉正在自家的农田里栽种魔芋。说起改建的沟渠,米祯玉不禁啧啧称赞:“政府可真为我们农民办了件好事,解决了难题。”说罢,米祯玉带领记者来到自家门前,指着门上写有“小农水流向幸福小康,高标田连通高速大道”字样的对联自豪地说,“这是我请专家帮我写的,就是想表达对政府的感激之情。”
水利建设带来的变化正逐步展现在村民们的面前,昔日的“龙须沟”成为了今日的“生态渠”。村子美了,百姓富了,幸福的笑容也洋溢在老百姓的脸上。
“纵向的沟渠与横向的灌排沟相互交错,就像给农田织起了一张网。这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将使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绵竹市水务局副局长付龙金说。
探索水利生态渠建设新模式
说起沟渠的建设,让付龙金引以为豪的便是在年画村600多亩芳香花卉基地建设的生态渠。“年画村生态渠可以说是绵竹市,甚至是德阳市的首例,是我们大胆探索水利生态渠建设的新模式。”
说起修建初衷,付龙金称,一方面是为积极响应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美丽中国”精神,力争在推进灌区现代化时同步推进灌区渠系生态。另一方面,是为促进当地旅游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农田灌溉高效率,生态环境好效益,经济社会高效益,逐步带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高速发展。因此,生态渠应运而生。
随即,记者来到花卉基地看到,与普通的沟渠相比,生态渠外观优美、色彩统一、棱角分明。孝德镇水利办主任尹久指着其中一条沟渠说:“这条叫多孔砖生态沟渠,是经过我们多次上网查资料、看图片、问专家,结合当地实际,在原有传统‘三面光\’渠道防渗的思路上打造而成。”尹久说,多孔砖生态渠除了能保证排灌,其砖孔对相邻农田能起到透水效果,并能及时补给地下水,极大控制水土流失;沟渠间的孔洞因与背坡土体直接连通,还能用于种植花草植被,从而提高生态环境效益和观赏性。除此之外,基地还分别采用八字砖和三角砖打造了两条长约2000米的生态沟渠,下一步将在沟渠孔洞中进行绿化。
“我相信,依托水利生态渠建设打造的花卉、苗木等产业集群,不仅能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能带动当地旅游观光业发展,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前不久,就有广州等地多家投资企业闻讯而来,表示要参与投资花卉、苗木等基地建设。”尹久说。
建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
“当老百姓听说要搞小农水建设,甭提多高兴了,更以投工投劳的方式自发地参与到项目建设中,与施工队伍一道实施小农水建设。”付龙金说,2012年8月,绵竹市被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确定为中央财政第四批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该项目将连续实施3年,共投资13141万元,涉及孝德、齐天、东北、什地、富新、新市、玉泉7个专项乡(镇)54个村。
记者从绵竹市水务局了解到,绵竹市2012年小农水建设项目在孝德、齐天、东北3个镇25个村实施。为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综合效果,绵竹市整合了6个涉农项目,共投入6489万元,涉及新建渠道56公里,整治渠道82公里,改造泵站5处,平整坡耕地13640亩,地力保持4200亩,田间道路修筑108公里,防护林建设5.0公里,耕作技术推广2.955万亩。此外,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955万亩,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据介绍,整合项目实施后,绵竹市新增有效灌面0.75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85万亩,新增供水能力76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59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347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29550亩,农民年人均增收227元。
8月20日,绵竹市2013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正式启动,项目建设将在富新、什地2镇12个村实施,工程新建渠道18.4千米,整治渠道163.5千米,整治饮水堰10处,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万亩。“现在,绵竹市的‘小农水\’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有了水利基础设施做后盾,绵竹市将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上继续努力。”付龙金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邱洁)9月18日上午,副市长王箭率市安监、经信、公安、交通、交警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深入企业、交警执勤点、汽车站等部分重点行业、重要地段进行安全工作检查。王箭一行先后前往特变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