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规范化建设 从“呆滞社”到“经纪人”

德阳晚报 2013-09-24 23:19 大字

专业合作社助农民增收。

“目前全市有各种专合组织570个,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14个。其中,生猪类96个,小家禽类158个……注册资金6.34亿元,入社农户14957户,入社会员45280人,带动农民78690户……”这是截至今年6月初,绵竹市专合组织的一组发展数据。据绵竹市供销联社提供的数据,自2008年以来,该市专合组织从10余个发展到如今的570个,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名列德阳市首位。

问题:

规模小不专业,

部分专合社沦为“呆滞社”

绵竹专合组织发展形势虽然喜人,但由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运作模式、经营管理上等都存在着问题。比如,行业发展单一、产业层次不高;规模小、资金少、融资难,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等现实问题,导致有的合作社只办理了营业执照,至今没有开展任何经营活动,成了“呆滞社”。

按照现有法律法规,申请专业合作组织只需一定数量的农民提供身份证及出资清单和章程等资料即可在工商部门登记办理。绵竹市供销联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多数专合社管理成员存在业务能力低,对专合社的性质认识不清也是导致“呆滞社”形成的原因。

对策:

推进标准化建设,

发挥龙头示范引领作用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那么,如何改变现状,让专合社真正发挥出助农增收的效果呢?

对此,绵竹市供销联社提出,大力推进专合组织标准化建设,与镇乡一起对辖区内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效益的专合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帮助合作社建章立制,明细产权,发挥其示范效益,以此带动当地其他专合社标准化发展。“专合社是属于农民自主经营的一个组织,它的发展全靠农民自身来主导,不能依赖政府帮助其发展。”绵竹市供销联社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我们合作社的办公用地,也是所有成员的一个‘家\’,我们大事小事都在这儿商量。”近日,笔者跟随绵竹市供销社工作人员对两家发展较好的专合社进行了走访。东北镇谷王村谷王葡萄种植专合社办公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合作社的资料和办公用具,墙上悬挂着合作社管理制度和理事会职责等内容。另外一间办公室里,整齐地堆放着化肥等生产资料。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为了加强合作社财务资金管理,村委会将村上的出纳和会计“对口支援”给了合作社,专门负责合作社账务。

合作社硬件设施只是标准化建设要求之一,最重要的还是能否带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肥料、农药,还有搭葡萄架的水泥柱,都是合作社帮忙弄的。”这几天正是葡萄收获的大好时节,谷王村5组村民陈旭荣正忙着收获葡萄。他说,他家有两亩多的葡萄,自从2011年加入专业合作社后,合作社就成了他的“经纪人”。从葡萄下苗到收获找销路,从病虫害防治到普通的田间管理,一有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合作社帮忙解决。“钱没有少挣,关键是少操了很多心。”陈旭荣说。

地处什地镇五方村的惠农养猪专业合作社是绵竹市第一批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母猪养殖和仔猪销售,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从最初的35户社员发展到108户,带动村民1000多户。

“之前我不懂养猪,加入合作社之后,合作社的老手经常来教我怎么养,怎么预防疾病。”该村村民骆凤英说,2007年加入合作社后,她从合作社学到了养猪的专业技术,学会了营销,规模也越做越大。如今,她家里买了小车,盖了新房,日子越过越好。

“自从村民加入了合作社,个个都成了养猪能手,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合作社理事长罗勇说,合作社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示范效益,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甜头之后,都纷纷希望加入合作社。

“村民希望加入合作社,是看到了合作社能够带领他们增收致富。”绵竹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说,“每一个合作社都是从小规模发展起来的,它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合作社拥有一个既团结又有能力的团队,同时还能够以其他社员发展为根本,带领他们逐渐壮大。”该负责人说,“呆滞社”并非没有发展前景,只要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最终也能取得成功。

文/谭明剑  图/王平

新闻推荐

全市“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工作会议强调 真抓实干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李向志作重要讲话 陈新有主持 刘哲等出席

本报讯(记者肖盛雄)12月18日上午,全市“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全省“走基层”活动现场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走基层”活动各项工作。...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