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绵竹清平 主动撤离 1378村民安然躲雨

四川日报 2013-07-10 16:06 大字

□本报记者 冉倩婷

7月8日至9日,绵竹市遭遇特大暴雨。截至9日下午6点,清平乡圆包村最高降雨量达503.4毫米,绵远河流量达1560立方米/秒。9日傍晚,新一轮大雨再次降下。

夜幕降临,被转移到村委会应急避难场所的棋盘村1组村民付元波,正坐在村委会会议室里看电视,如注的暴雨似乎没有引发他格外的担心。在室外平坝上搭建起来的帐篷里,围坐着从棋盘村撤离出来的村民们。

天还未全黑,清平全镇共1378名需要避险的村民,各自来到预先定好的应急避难安置点,安心等待大雨停歇。“早在昨天下午就撤离了。”村民付元波说。记者从清平了解到,“撤离先行”和已经做好的26项泥石流治理工程,是此次清平有效应对强降雨的关键。

“明白卡”伴随村民撤离

“镇上收到气象局的天气预报,说今天到10号有强降雨,请大家撤到应急避难地点躲一下。也请理解一下哈,虽然不方便但是为你们的生命安全着想。”7月8日下午5点半,清平镇党委书记陈文刚收到绵竹市气象局发来的重要信息后,全镇干部马上四处“动员”群众撤离。

清平从8日下午2点开始下雨,到5点左右,降雨量还不是特别大。“拖家带口搬到村委会去住是有点麻烦,但是人家干部肯定是有道理的。”付元波觉得,听干部的肯定没错。“经历过泥石流和去年的强降雨后,清平老百姓基本上对撤离要求都很配合。”陈文刚说,不到晚上8点,有安全隐患的住户全部撤离,包括盐井村4个组、棋盘村2个组、圆包村2个组、湔沟村3个组的1378位村民。

在撤离过程中,每个村民都收到了一张“明白卡”,上面画有应急逃生的路线及减灾避灾的做法。

村民们到了临时避难点,当天的晚饭已经做好了。“各个地点都安排了专人做饭,发放生活用品。”陈文刚介绍,清平的物资储备足够全镇老百姓吃上一个月。“不过,我们鼓励老百姓在白天没有险情的时候,回家自己做来吃,以确保真正紧急情况下这批物资能发挥重要作用。”

26项治理工程发挥作用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9日下午6点,清平乡的降雨强度远远超过2010年“8·13”(最大日降雨量227.5毫米)及2012年“8·17”(最大日降雨量296毫米)特大暴雨,为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但是清平乡的26项已经完工的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将清平有力地拉离了危险边缘。

据老百姓介绍,在8日晚上10点到11点间,清平降雨量非常大,9日凌晨4点左右绵远河洪水奔腾,“二三十年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水”。

陈文刚在9日凌晨5点带队巡查,发现绵远河有2000多米长的河堤受损。“由于前期的治理加固,河水并没有漫出河道。”另一边是大量洪水涌过文家沟,但没有出现大的泥石流,受威胁区域现仍安全。

据了解,清平此次出现了3处小型滑坡,1处山体滑坡,包括雍家沟发生泥石流20万方,均为去年“8·17”特大暴雨后新出现的滑坡点。目前正在立项治理或准备立项治理。

而以往几次受灾后建立起来的居民安置点,基本未受损或出现灾情。由25名地质灾害监测员组成的监测队伍与全镇干部一起,24小时轮班值守各自岗位,守护大家的安全。

新闻推荐

山地可探索“半城镇化”路径——访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

全国首批、四川省首个县域空间规划——《绵竹市全域空间规划》7月4日通过专家评审。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担任专家评审组组长。评审会后,樊杰就全域空间规划、山地城镇化、芦山灾...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