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绵竹:一座充满年味的城市

德阳晚报 2013-02-26 23:22 大字

群众争相观看年画节各项表演。

正在进行的年画巡游表演。

“在绵竹感受到热闹喜庆的浓厚气氛!”2月1日至24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绵竹)年画节,把这座城市装扮的喜气洋洋,到处张灯结彩,赏年画、看河灯、听川剧,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满城喜庆浓浓年味

2月20日,记者坐车从德阳市区往绵竹方向行驶,行至绵竹南广场时,只见一个名为“玉露春晓”的雕塑被一个大红灯笼形状的巨型屏风团团围住,屏风四周则被年画娃娃、年画仕女、剑南春美酒等绵竹地方文化元素包裹,灯笼中央写着“到绵竹过中国年”,欢迎游客来到酒乡画城的绵竹。 

当车行至景观大道时,街两边悬挂的大红灯笼,把整条道路营造的红红火火。进入绵竹城里,各种形状和造型的彩门成为年画节街景装饰的重头戏。彩门横跨街面,年画色彩浓烈,一股浓浓的年味扑向了每一位到绵竹过年的游客。在绵竹广场,一道充满大唐皇室风范的巨型彩门,两排挂满大红灯笼的拱形灯柱,还有草坪里展示剑南春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的年画灯箱,让人置身其中有一种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喜庆氛围。 

年画河灯璀璨夺目

每当夜幕降临,从绵竹市区积英桥到紫岩桥就像一条玉带,被一组组造型精致、五彩斑斓的的年画河灯装扮得分外妖娆。按照“点、线、面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娱乐性与观赏性结合”的新颖布局,在道路两旁、桥面上及水面上进行立体布展,实现灯展、灯市、灯景“三景”同辉,营造出极具浓厚“年味”的节庆气氛。 

横跨马尾河的明珠桥,历来都是观看灯景最美的地方。放眼望去,各色主题的彩灯、微型宫灯、民间花灯交相辉映,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气氛,把城区汇成了一个灯的海洋。从绵竹市区积英桥到紫岩桥,数千盏红灯笼矗立在河道两旁,显得流光溢彩;两岸河边的行道树上,满天繁星闪闪发光,炫目耀眼,构成了一幅气势壮观、喜庆祥和的立体画卷。

“吃完晚饭,与家人一起逛河灯,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节日内容。”从重庆回家的田丽说道,在外地过年很难有家乡这种过年的味道,夜晚下的年画河灯,我们全家人都爱看,一是觉得热闹喜庆,二是觉得很漂亮,很有家乡的节日气氛。 

剑南老街的年画元素

在绵竹市区有一条剑南老街,这条老街古色古香,风味十足。在剑南老街举办的“精品年画展”让各地来绵竹过年的游客欣赏了各式各样的年画。 

叶华是金丝年画的创始人,金丝年画是绵竹年画众多类型中的一个,在剑南老街有一处商铺。在年画节期间,他特别创作了《龙马精神》和《粒粒皆辛苦》的年画,在传统年画与时代潮流中融会贯通。在春节期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年画的创作,叶华还现场做画,其娴熟精湛的技艺让不少游客拍手称赞。由于超高的人气,叶华创作的各种年画作品也被游客们纷纷抢购,各种年画饰品更是卖断了货。

小屏风、小礼品盒、镜子、吊坠装满了刘女士的口袋。“这些富有年画元素的饰品我非常喜欢,既可以拿回家收藏,也可以送给亲朋好友。”  

>>>相关链接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绵竹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 

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 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在内容上,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在形式上,绵竹年画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 3 种。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彩绘和工笔重彩画的某些手法,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又和谐。  

《迎春图》可算是绵竹年画作品的代表作。作者系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此图描绘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长卷描绘了40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民族研究和艺术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文/本报记者 陈晓霞  图/王平

新闻推荐

市政协委员 视察德阳市民俗民间文化保护 刘哲率队

本报讯(记者曾征)5月6日,市政协主席刘哲率部分市政协委员对德阳市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视察。市政协副主席巫建平、吴忠金、吴玉华和秘书长陈运兴参加视察。视察组一行先后前往德阳...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