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以城乡社区管理为切入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本报记
四川省以城乡社区管理为切入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本报记者 龙腾飞
仲夏,茂县南新镇牟托村花草丛生,溪水潺潺。家家户户门前的李子、葡萄果实累累,引得游人如织。这个依山水而建的灾后新村,成为九黄旅游线上的重要一站。
特色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社会管理创新也亮点频呈。去年,牟托村率先在全镇实行“和谐户长”网格化管理,从每10户中选出一名“和谐户长”,当起政策“宣传员”、治安“保安员”、致富“参谋员”和矛盾“协调员”。一年多来,“难题找户长,矛盾不出村”成为村里人的共识。
牟托村的探索是一个缩影。一年多来,四川省以综合试点工作为抓手,以城乡社区管理为切入点,突出分类探索、辨证施治,各地各具特色、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将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向新的阶段。
重心下移
弥补服务“盲点”管理“真空”
社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只有通过整合资源、重心下移,才能使社会管理根基不断巩固,力量不断壮大。
目前,全省21个市(州)均已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十二五”规划,51个综合试点县(市、区)共规划社会管理项目1829个,其中2012年度项目已启动或建成一半。
“通过综合试点,以点带面,四川省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进一步整合基层行政资源、拓展部门职能,着力弥补服务‘盲点\’和管理‘真空\’。”省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半数以上街道和乡镇已完成职能转变、重心转移,其中158个街道、1757个乡镇已完成 “一办三中心”(党政办、产业引导中心、综治维稳群众工作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或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分别占全省街道、乡镇总数的52.3%和41.5%。
加大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的绩效考核目标比重,弱化乡镇经济管理职能,这一增一减,普通村民感受最真切。“每个村民都有一张便民服务卡,卡上有公共服务电话号码,像水电气方面遇到困难的话,一个电话就会得到解决。”绵竹市广济镇卧云村村民王莉说。
绵竹大力开展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使乡镇工作重心下移。目前,该市各村均已建立“三委一站一网”(党支部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网),76项社会服务管理便民措施、35项政务服务前置农村,让群众“进一道门,上一个网,办所有能办的事”。
在成都,以“锦江模式”为代表的街道考核体系改革已实现街道 “职能归位”,并进一步探索深化。取消街道经济目标考核后,诸如城市管理、社会建设、社区治理等目标的分值权重进一步加大,让干部“眼光向下”,从“管理员”自觉变成“服务员”。
辨证施治
不同类别有不一样的管理方法
四川省以城乡社区为突破口,大力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针对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村)、城乡结合部社区、地震灾区新型社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区)、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区、产业园区、藏区牧民定居点(村)等类别,分类探索,辨证施治。
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城乡社区管理创新不断开花结果。
城市社区,重点解决群众文化生活的问题;农村社区,重点解决村民民主自治和服务需求问题;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社区,重点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和家庭“零就业”、融入城镇生活等问题;产业园区,重点解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治安问题;灾区新型社区,重点解决不同社区和行政村区划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相互融合问题。
剑阁县下寺镇剑门新区正在加紧建设。地处新区的渡口社区涉及拆迁居民590余户,没发生一起越级上访。“多亏便民服务站和社会管理服务站,整合了民政、人社、法律服务、就业等力量,让各种矛盾就地化解。”渡口社区党委书记张再华说。
城市社区着力实现基层政务服务全覆盖。德阳将35项政务服务全部前置到社区,由相应部门聘请代办员、协管员在社区“蹲点”办理,全市社区政务服务覆盖率达100%;成都市锦江区设立28个社区公共服务站,提供 “一站式”服务,构建社区居民“15分钟政务服务圈”。
灾区新型社区形成了 “村级领导+社区居民自治+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新模式,一个个有别于城市物管、村级直管的农村新型社区,成为产村融合新样本。
从社区破题,四川省不断探索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方法创新和具体执行中,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探索治本之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快街道职能转变和乡镇工作重心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移,确保社会管理各项工作在社区落地、落实。”省综治办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借势成绵高速复线通车,绵竹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本报记者冉倩婷文/图今年中秋国庆长假,绵竹市接待游客2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1%;实现旅游总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0.6%,创历年新高。“成绵高速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