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心桥”解“心结” ——绵竹司法“检调对接”新机制构建人民调解新平台

德阳晚报 2012-07-13 10:48 大字

□本报记者 文帅 

通讯员 高燕 任苏萍

如何使刑事和解与人民调解有效衔接联动,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为胜利完成灾后重建,站在新一轮发展起点上的绵竹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依据省检察院与省司法厅建立的刑事和解与人民调解联动机制,绵竹司法局结合实际,创新模式,以“检调对接”为突破口,在关键环节主动介入,着力构建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新平台,以“检调对接”这座“心桥”,和风化雨,解开了一个又一个“心结”。

检调对接 绵竹先行

完成灾后重建的绵竹,浴火重生,人民调解工作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如何建立好“检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绵竹新招频出。“协调联动、以人为本、社会监督、法德并重”的新机制应运而生。

协调联动--绵竹“检调对接”的第一步,是与人民检察院建立联系制度,双方随时交流信息,定期总结经验,共同解决和协调问题。

以人为本——高素质的人民调解队伍是构建“检调对接”机制的关键,绵竹司法局在巩固基层党委、政府和村社负责人兼任人民调解员做法的基础上,采用选举与聘任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吸纳有文化、素质高、道德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调解队伍,建立了一支扎根群众、覆盖基层和各行各业的专职调解员、兼职调解员、特邀调解员、调解志愿者和调解信息员队伍。

社会监督——依托已经完善的镇(乡)、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人民调委会,绵竹拟成立刑事和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专门负责指导调解人民检察院委托的和解案件。

法德并重——具体调解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双方当事人具体情况,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经典案例 举案说法

一次冲动,莽撞少年面临法律制裁,悔不当初;一时侥幸,他弃车而逃,亡命天涯八载,终日惶恐……“检调对接”让两颗迷途的心灵重回正轨,让受到伤害的被害人及其家属得到慰藉,让两起刑事案件以“和”收场。

2003年12月30日傍晚,周康健驾驶着一辆云南牌照的轿车,从汉旺经德汉路往绵竹方向行驶。与此同时,汉旺镇白果村的皮桂城也骑着自行车,在这条路上奔走。晚8时许,在德汉公路53KM+700M处,周康健驾车撞上了由右至左横过公路的皮桂城,致皮桂城受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周康健弃车逃离现场,从此踏上漫漫逃亡路。经公安机关认定,周康健在事故中负全部责任。2004年1月8日,绵竹市公安局对此案立案侦查。

逃离后,周康健一直隐姓埋名,四处流亡,每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在外打工期间,他曾因工致残,但因领取赔偿金需要身份证,他不得不放弃。“每晚睡觉都不敢脱衣服,一看到警察就紧张、冒汗。”就在这样的惶恐中,周康健在外躲避了8年。2011年5月,全国公安机关展开声势浩大的“清网行动”,以“全国追逃、全警追逃”的力度缉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周康健更加惶惶不可终日。2011年10月16日,决心解脱的周康健在广东东莞通过电话,向绵竹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2011年12月5日,绵竹市公安局出具起诉意见书。之后不久,绵竹市人民检察院启动“检调对接”机制,双方当事人向绵竹市司法局递交调解申请书。绵竹市司法局对此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案件发生至今已经8年,周康健认罪悔过态度良好,被害人家属情绪趋于稳定,如果双方能够在民事赔偿上达成一致,调解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2011年12月29日,绵竹司法局受理了这起纠纷调解,当事双方坐到了一起。从下午2点到傍晚7点,绵竹司法局的调解人员对双方展开了耐心的调解。经过调解,8年的仇恨通过一纸协议达到了谅解。

周康健终于解开了自己心灵的枷锁,皮桂城在天之灵也得到了慰藉。一起长达8年的刑事案件,通过“检调对接”,通过人民调解,得以了结。

新闻推荐

“猕猴”满枝头 喜煞众果农

看着即将丰收的猕猴桃,果农禁不住喜上眉梢。眼下正是猕猴桃壮果期,这几天,在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数千亩猕猴桃盘绕在绿茵架上,桃树成荫,果满枝头,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去年开始试挂果,产...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