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山31年护林防火 ——记“森林卫士”马明义
马明义从林场清水河工区出发去护林防火。
□王平 本报记者 唐茂
从海拔870米到海拔1680米的林区,就是四川省劳动模范、绵竹市国营林场清水河工区主任马明义的办公室。在清水河工区4000亩林地中的3200亩人工造林区,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的足迹。
1981年,18岁的马明义干上林区的工作,就在最边远的清水河工区护林防火。后来与同是林业工人的陈兴琳结婚。
马明义是在清水河工区工作年龄最长的林业工人,已经在这里扎根31年,由于是特殊工种,此前和他一起在清水河工区共同安营扎寨30年的妻子陈兴琳在去年退休。
清水河工区交通不便、通讯不通,“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这是马明义总结的清水河工区的生活、办公条件。
马明义和其他5位工友一样在这里护林、防火、管护幼苗、养护护林道、生态修复补植、灾后重建等。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开始大规模植树,主要栽植水杉、刺槐等,马明义已经在这里植树4万多株。
1995年,清水河林区大面积植树,在砍老树桩中,一个老树桩把马明义弹了几米远,差点把眼睛弹瞎,后来送到医院眼角缝了8针。
在海拔1550米的跑马林护林站护林时,由于这里是山外游人进山的上脊梁通道,在2010年不通便道以前,每次在这里驻扎一住就是一个月,每次下山背25公斤的饮用水,需要走路1个小时到山氹里取水。晚上遇到护林,又不能打手电筒,因此常常会在树干上碰面。“晚上护林,不能打电筒,不然你就会给盗伐树木者递点子”,马明义说。由于不通电,只好数天上的星星打发时间,“好想有个人与我说话”,在山顶看到绵竹城区灯火辉煌,只好“画饼充饥”。在特别寂寞时,听一下收音机,多年来,他听烂了10多部收音机。当时积攒到钱,最先添置的就是收音机。31年来,他用坏了20个温水瓶、10个旧水壶、穿烂了15双长筒靴……
在2008年“5·12”地震后的当年5月16日,马明义冒着余震的危险到海拔1550米的跑马岭护林站背回倒塌木房废墟中的发电机。
以及后来泥石流发生,在地质结构情况稍微稳定后,他和工友们在不通路的情况下,每天步行六七公里、行走两个多小时,把几千株凤香树苗和刺槐幼苗背上山,在水土流失区栽植幼苗。
马明义一般在清水河工区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每次下山买菜时才与家人及女儿一见。马明义在清水河工区的一间寝室,既是办公室,又是寝室,在其床边放置了4个坛子,主要是贮备的泡菜、腌菜、豆豉、红豆腐,一吃就是半月。寝室所在地很难见到阳光,这里阴冷潮湿,所以床上除了放置电热毯外,还盖上两床被盖,早上起来被盖面上总是有水滴,因此他在床边贮备了8床棉絮。由于在野外护林,遇到在路上淋雨,衣服不易晒干,他在床边放置了近20件衣物。
这段时间吃的蔬菜也主要是土豆、莴笋、莲花白。在马明义的厨房,我们看到他购买的新鲜蔬菜,青叶菜已经发黄了,一般每顿只炒一个菜吃。由于吃的新鲜蔬菜少,加上山区湿度大,他们中的所有护林员,都患有风湿关节炎,并重度缺钙。
31年来,马明义所在的工区,没有发生一次火灾。如今已经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还有两年就要毕业的儿子马宇奇要是与父亲通过电话问候也是十分艰难的,只有等到假期与父亲见上一面。
正是有了像马明义一样的“森林卫士”的精心守护,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整个绵竹市国营林场212608亩森林才如此茂密,长江上游、沱江支流的生态屏障才如此苍翠。
“呵护一颗颗绿树,奉献一片片爱心”、“建设秀美山川,护林防火当先”这两幅写在绵竹国营林场清水河工区的标语,也是全国林业工人工作和心声的真实写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谢晓斌通讯员马凌艳)昨(29)日上午,德阳市领导干部涉外工作专题讲座在市公安局多功能会议厅举行。市委书记李向志主持讲座并讲话。市委常委、秘书长张述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冯发贵,市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