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静本报记者邹俊川我们怎样才能加入月中旬在绵阳雷锋
□闫静 本报记者 邹俊川
“我们怎样才能加入?”3月中旬,在绵阳雷锋志愿者服务站里,一对母女询问站长李振平。“您需要填一份档案,然后通过3个月到半年的考核,就能成为正式的志愿者了。”李振平拄着拐棍站起来,微笑着向她们解释。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李振平和10多名志愿者共同成立了雷锋志愿者服务站,到现在,这支队伍已壮大到4000多人。
药师“变身”服务站站长
走进雷锋志愿者服务站,一间30余平米的小房间内,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张桌椅,墙上挂着宣传资料和图片。
在雷锋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之前,李振平在游仙区开元场温馨小区门口开了家药房,每个月收入不错。此前,他对志愿者并不了解。“以前觉得志愿者主要是大学生和年轻人。”改变来自于2008年的那场特大地震。避险那几天,李振平和社区居民被安排在208厂安置点。“看着居委会干部忙前忙后,我也加入其中。”李振平说,地震后第4天,他和几个社区志愿者一起去了绵竹汉旺镇,后来又去了北川。
从北川归来,成立志愿者服务站的想法在李振平头脑中萌生。随后,他把自家的药房一分为二,成立了雷锋志愿者服务站。截至目前,雷锋志愿者服务站下设10余个分支机构和团队,拥有志愿者4000余人,其中三分之二是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大天府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
专业服务从“老”覆盖到“小”
“医疗、助残、支教、心理康复、救灾抢险……”李振平介绍服务站提供的20多项义务活动时说,现在他们更注重服务的专业化。
李振平在走访中发现,社会上有很多空巢老人、三孤人员、留守儿童等急需帮助。随后,他带领志愿者开始照顾80多名空巢老人,每月上门服务4次,为空巢老人打扫卫生、料理生活、读报聊天。同时,他们还为200名空巢老人建立了爱心档案。
现在,李振平又有了新想法:研究义务家教,尝试对数十个家庭特殊、有网瘾的孩子进行文化课和心理辅导。“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
从2008年以来,志愿者经常走进农村中小学,结对帮教留守儿童300余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健康上网”服务活动;组织开展“成长的天空”系列支教活动,1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农村,义务教授美术、音乐、舞蹈、剪纸、体育等课程。
农民群众也是志愿者关注的重点。2009年,李振平募集资金与北川桂溪乡、绵阳市游仙区太平乡的30户贫困农户家庭结成对子,为他们种下了700多亩中药材和果树基地,建立了“雷锋林”和“彩虹林”经济果树种植基地,种植核桃5000余株。目前,李振平正在筹划第二期“雷锋林”与“彩虹林”建设。
他身旁站着10万志同者
“既然做,就要做好,就要以雷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李振平语气坚定。
由于大量时间投在了志愿服务工作中,李振平无暇顾及药店,生意一落千丈,收入从以前每月4000多元跌到了现在的几百元。去年11月,在和志愿者们一起陪外国友人从北川地震遗址回来路上,他不慎摔断右腿,股骨头断裂,现在只能拄拐杖行走,但这丝毫不影响李振平乐于助人的热情。“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我爱人和女儿都有工作,我没有什么太大的负担。”李振平非常乐观。
在绵阳,像李振平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目前,绵阳志愿者注册人员达10万之众,活动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化、活动常态化、服务专业化的特征。2010年6月,绵阳成立了志愿者服务总队。在总队的领导下,各行业、部门、县市区均成立志愿者服务支队,支队下设大队,大队下设中队,中队下设小队,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
新闻推荐
首届“汉旺论坛”举行本报讯(记者张红霞)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4周年之际,300余位国内外防灾减灾政要、专家齐聚德阳,举行首届“汉旺论坛”,就人类如何共同应对灾难、提升防灾救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