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才:重新拿起锄头的充实
王义才和钟定会播下磨芋种,期望今年有更好的收成。本报记者 谢晓斌 摄2版
“隔了十多年,现在又重新拿起锄头了。”阳春时节,看着山脚下自家地里的银杏树、核桃、牡丹等各种苗木,王义才很有些感慨,这位47岁的的汉子没想到自己又会和农活打起“交道”,而这一切又和那场让人刻骨铭心的特大地震不无关系。
本报记者 谢晓斌 实习生 仲启飞
养殖种植都要抓
王义才,绵竹市九龙镇原沙坝村人,“5·12”特大地震后,沙坝村和九龙镇的红岩村都合并到清泉村,王义才一家和乡亲们搬进了统一规划建设的清泉村异地安置小区。春季,小区外是绿油油的草地,金灿灿的油菜花特别醒目,迎风绽放的梨花、李花洁白似雪。由扬州市援建的小区内道路清洁,流水潺潺,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房屋坐落有序。小区外约3公里处的山脚下,王义才和妻子钟定会搞了“两大产业”——种植和养殖业。当然,夫妻俩现在经营的产业还算不上大。“养殖这一块,现在主要是散养土鸡,从去年8月份开始喂的,已经卖出了三四百只,一斤十多元,现在还有不到两百只。”让王义才对养殖业充满信心的是,现在自家的土鸡蛋也很受欢迎,很多来自成都和德阳的顾客都是提前订购。
除了养殖,王义才家还搞了林下种植,银杏、魔芋、山药、核桃、牡丹、竹笋……在老屋宅基地的四周,王义才建起了一个“会生钱”的生态园。特大地震后,一个公益性组织在绵竹灾区启动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项目,提供相关的资金、技术培训和种苗,扶持灾区群众投入种植业,王义才正是受益者之一。 “以前我们家的地全部都让给别人来种,现在都收回来自己种。搞林下种植,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已经启动,发展得怎么样,就全靠自己了。”王义才掐指一算,自己已有10年以上没有摸过锄头了,重新当起庄稼人很快就有了回报。去年,王义才家种植的魔芋卖了1000多元钱。“今年要多栽几亩。汉旺镇有一家工厂,专门收购我们种的魔芋,不愁销路。”王义才说。
充实的生活最珍贵
走进清泉村异地安置小区,往右行几十米,就到了王义才的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一新,沙发、大彩电等各种居家用品应有尽有,四处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家是2009年最后一批搬到这里的,修这新房子除了政府的补贴,我们自己出了几万元。”王义才说。
特大地震之前,王义才和钟定会都在清平的一家采矿企业上班,王义才是管理人员,钟定会则在矿上当会计。因为有相关的管理经验,灾后重建期间,王义才参与到一些援建工程中,建房、架桥、修路,都在他的“兼职”范围之内。如今援建已结束,王义才除了照看家里的林木和蛋鸡,依然会挤出时间揽一些工程来做,夫妻俩的日子过得非常充实。“儿子今年22岁了,在江苏打工,一个月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他的女朋友也在江苏打工,两个人打算过几年有一定物质基础了,再说成家的事,我们当父母的现在也就没什么好操心的了。”心无旁骛,王义才和钟定会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家业上,家里的麻将桌基本上成了摆设,只有逢年过节,有亲朋好友到来时才会派上用场。“地震后,我们就想着要过一种和以前不同的生活,要更加充实。”王义才说,灾后重建这几年,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这样的幸福日子让人觉得格外的难得。
新闻推荐
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系列活动在绵竹拉开序幕本报讯(记者文帅)5月20日,为纪念灾后文化恢复重建三周年,迎接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绵竹市政府联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