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重建奇迹 见证灾区变化
聚焦灾区新貌。3版
【背景】
一座座崭新的村镇、一幢幢漂亮的民居拔地而起,灾区人民崛起危难、感恩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谱写了一曲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悲壮走向幸福的浩荡长歌。如今,灾区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
4月19日,以“记录重建奇迹,见证中国力量”为主题的全国第四届专家博客笔会成员从绵竹孝德镇、九龙镇,到什邡红白镇、师古镇、穿心店地震遗址……一路行来,知名专家和博客作者们手中的快门频闪,摄像机快乐地工作着……两年前的废墟上,如今一派生机,新农村如画美景尽收眼底。他们一次次为灾区脱胎换骨的巨变发出惊叹,一次次为灾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感到鼓舞。
□本报记者林涛 文/图
【现场】——绵竹射箭台年画村
走进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村,碧绿的麦苗、金灿灿的菜花与散落其间的川西民居相映成趣,白墙上勾画着“双狮闹春”、“老鼠嫁女”、“三星高照”等精美的年画,整个村落就像一幅层次丰富、色彩鲜明的大画卷。作为“绵竹年画”发源地之一,射箭台村在“5·12”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绵竹年画博物馆严重受损。但幸运的是,年画精品、绝版年画和雕版文物没有损毁,百余位年画艺人安然无恙,为震后绵竹年画产业的重振提供了重要保障。
【见闻】——年画老艺人
在年画坊,92岁的年画艺人陈兴才正为作品精心印花、着色。“现在,一幅年画的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有外地游客来买,也有外地客商专门赶来订制,收入比原来高了不少。”陈兴才边说,边用笔将颜料调在自己的手掌上。陈兴才是绵竹年画传人中年龄最大的民间艺人。老人10多岁时便师从父亲学习年画制作,在70多年绘画生涯里,他的年画不仅被当地人在过春节时张贴,还被美国、日本、欧洲的爱好者收藏。
【对话】——李洪涛(中国广播网博客频道主管)
谈及此行,李洪涛表示非常值得,“以前都是通过网络媒体看到灾区的情况,这次亲眼目睹,感受非常不一样。德阳的重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农村住房非常有特色,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形成了新的农村面貌。”
“重建给我的最大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不到三年时间,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堪称奇迹。不是亲眼所见,就体会不到我们的重建速度居然如此之快,而重建的质量又是如此之好。这个速度,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是没有的,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众志成城。”
【现场】——什邡红白镇
依山新建的什邡红白镇,与汶川仅一山之隔,“5·12”特大地震后,美丽的小镇在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如今,三年前的满目疮痍已经了无痕迹。宽阔的柏油公路、耸立的跨山桥梁、崭新的川西民居、宽广的休闲广场……在北京对口援建下,一座崭新的山间小镇,已从废墟上拔地而起。
【见闻】——村民赵晓红家中
“太漂亮了,真让人羡慕。”在红白镇红白村村民赵晓红家中,笔会成员发出阵阵惊叹。赵晓红一家5口居住在新建的两层小楼里,小楼共300多平米,花园、鱼池、露台一应俱全,客厅、卧室、客房、书房布置得井井有条,还外带双卫。赵晓红告诉笔会成员:“地震前住的是农村最常见的那种破旧、杂乱的房屋,现在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刚搬进来的时候,感觉像做梦一样,简直不敢相信这辈子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
【对话】——于兴乐(腾迅博客主编)
“从一个个重建的剪影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我们见证了一场沧桑巨变,一幕人间奇迹!”一路前行,于兴乐采访、拍照都没耽误,还一路在腾讯微博上直播,第一时间向粉丝及网友们传递灾区新貌,抒发感慨。
“那些曾经的满目疮痍已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农房、坚固的校舍、现代化的医院,城乡整体布局的全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以及群众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变化……”于兴乐谈到,“实地考察灾区的家园重建,亲身感受灾区人民的喜怒哀乐,见证了重建的‘中国力量\’。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探访之旅,我将力尽所能,用镜头记录灾区重建的奇迹,用文字反映灾区百姓的幸福生活,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灾区,一个地震灾后快速重建的四川德阳。”
新闻推荐
汪民察看清平乡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时寄语 建设地质灾害治理的典范 魏宏李向志等省市领导陪同
汪民一行察看清平乡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本报讯(文/图记者陈昆)6月18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率队前往绵竹清平乡察看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在充分肯定工程建设所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