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关最后小咽喉(一)

广元日报 2019-07-25 00:49 大字

2016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十四)霾渐重

进入德阳市境,都江堰罐区。第一站罗江县,距绵阳19公里。

罗江历史上多数时间属绵州治地,清顺治十六年化归德阳县。罗江县调元镇为清代著名文学家李调元故里,兄弟同入翰林,为罗江县留下“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的美誉。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李调元父亲李化楠出上联:“曹子建七步成诗”,让小调元对下联,调元对不出,便说:“李调元一时无对。”不料他父亲大喜,说,这不对的挺好吗?

几十年之后在他故乡相遇,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今天的重点不在李调元而在金牛古道的最后一道关隘白马关,李调元曾为白马关作诗:“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

怎么还有一个小咽喉啊?

我是怀揣这样的疑问来到白马关的。在今天互联网+卫星的时代,要弄清这个问题很简单,打开罗江县卫星地图,一目了然。

原来,在成都市东面,有一列跟金牛道平行的、身材极为窈窕的山脉——龙泉山脉(又称鹿头山,长200千米,宽10千米)。它北起绵阳安州区,南至乐山,把个偌大的四川盆地分为东西两川,成为成都平原与盆中丘陵的天然分界线。山脉北段罗江县至成都市金堂县一段刚好呈南北走向,与东北——西南走向的金牛道刚好在罗江县相交,交点就是白马关,小咽喉就这样形成了。蜀王开明当年在葭萌败退武阳(彭州),也许就是为了避开这个小咽喉。但是,汉以来白马关属于剑南五关的最后一关。

之所以被称为小咽喉,是因为这山在此地不高也不险,跟秦岭、大巴山、岷山中的“危关险隘”不能相提并论。平常我们说某水逶迤于两山之间,这里得换个说法:“鹿头山逶迤于两水之间”,山脉东麓有绵远河(古称绵水江),西麓凯江(上游为罗纹江),这大概就是“江锁双龙合”的含义了。

历史上,白马关曾三次易名。东汉时,因地处古绵竹城(今旌阳区黄许镇)东北,所以称绵竹关;唐代因关楼地处鹿头山改名为鹿头关;公元907年,朱全忠于长安篡夺唐朝政权以后,盘据四川的王建,乘机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他移鹿头关到黄许镇的绵远河畔,依水建立关隘,随之借用历史上汉高帝骑白马路过此地,而将此关正式定名为白马关。现在人们熟知的白马关,即鹿头关。三国古迹庞统墓祠位于此地。

此时,我正立于巍峨的关楼前,灰暗的穹庐下,青瓦黄砖的关楼,城墙更显“灰黄”,森森古柏也罩上一层灰纱,关楼门上方“白马关”三字以苏轼的名义清晰着。

金牛古道从关门蜿蜒而出,从我身后袅娜而去。路面中间有一道深深的独轮车辙印,像小火车的铁轨凹槽,估计是先民为了让独轮车稳固,在路面中间先凿一个车辙印,久而久之愈来愈深。罗马古道也有“刻痕以导车”的记载。顺古道前行,马蹄印、防滑带比比皆是,但却没看到杵子窝,这也许就是古道在平原与山区的区别。平原居民早早地就解放了肩背,普遍使用独轮车,杵子自然不用了。

鹿头山应该是五丁开山所遇到的第一座山。先秦开始便有了此道,司马错就算第一次的脚步没有到达此地,之后几次出入蜀地应该也留下了脚印。东汉开始,这条道便马蹄声急了。

据说刘备当年为庞统亲选墓地于此,是看上这里“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庞统葬于这里有利于汉室兴复。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正赶上雾霾,没有这样的视觉。导游说在碧空万里时,登上北面张飞点将台,能找到这种感觉。

我疑惑,刘备为何选墓地于大道旁,不让庞统清净,方便盗墓贼。在地方史料中看到,此道最早不经过此地,唐朝改道时才经过这里。没人能说清楚之前的道路在哪,地势决定了应该相距不远。(熊芙蓉)

新闻推荐

罗江区市场监管局行政约谈电动自行车经销商

四川经济日报讯(范清玉记者钟正有)为推进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实施,切实加强电动自行车销售环节的...

罗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罗江,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