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联”改革试点一周年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李景华展示蟠龙“农联”销售的农特产品。
“农联”社员正在打包“农联”生产的产品。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一边是小而散的传统农业经营,一边是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向,如何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当下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为探索突破,去年四川省在德阳市罗江区略坪、蟠龙两镇试点“农联”改革,通过制定连接机制,建立“股份制+合作制”的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如今,试点已有一年,“农联”运行成效如何?有哪些环节需要在未来夯实改善?记者近日到当地进行了探访。
晒 成绩
锁定全产业链 让小生产对接大市场
6月中旬,新一轮青花椒刚上市,罗江区蟠龙镇小鞍村村民米秧学喜不自胜。他家种了5亩 “九叶青”,今年因有“农联”支持,当地青花椒开秤价为13.6元/公斤,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元/公斤。
米秧学是蟠龙镇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蟠龙“农联”)的社员之一。种植青花椒已有5年的他,曾多次为价格发愁,作为一个小农户代表,米秧学深感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势单力薄。但今年不同往年,米秧学家的青花椒以平均15.2元/公斤的价格被蟠龙“农联”回购后统一销售,价格要比周边产区高出约0.4元/公斤。今年蟠龙“农联”共鲜销青花椒13万公斤,11月9日“农联”理事长李景华介绍说:“我们在保障市场有序稳定的前提下,还对种植户进行了二次返利,可让每个入社农民每亩平均增收600多元。”
2017年,四川省借鉴台湾“农会”、浙江省“农合联”等区域经验,结合供销社改革探索建立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在德阳市罗江区的略坪、蟠龙两镇率先开展“农联”改革试点。
按照试点方案,“农联”立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创新、社会协同,以“农有、农治、农享”为基础原则,是“党建为引领、农民为主体、产权为纽带、服务为根本”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农联”建有社员大会,可选举或罢免“农联”理事会、监事会,下设生产服务部、营销策划部、信用合作部、公共服务部。“通过产前找订单、产中搞服务、产后增收益,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据罗江区农工办主任郑文斌介绍,设立“农联”就是要服务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一方面对产前、产中、产后的流程、标准等进行规范,一方面通过规模化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并保障社员按股分红,从而达到“农联”效益和社员收入“双提升”。
略坪、蟠龙两个试点镇的所有农户、当地开展农业生产的工商资本,均可自愿申请加入“农联”,并缴纳股本金,县供销社以股金社员身份加入。两镇“农联”在工商部门注册为合作经济组织,共筹集资金总额1553.24万元,社员总数4393户,占两镇农户总数33.37%。略坪、蟠龙两镇“农联”组建以来,罗江区1.5万亩特色产业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占辖区播栽面积45%,近4000户农户购买“农联”农资近200万元,覆盖社员达55%,部分产业覆盖率达93%。与成都7家大型知名餐饮企业、龙头企业建立产销对接机制,与10家企业签订生产订单3.3万亩。
经初步测算,截至今年9月,略坪镇、蟠龙镇“农联”分别实现利润31.61万元、22.33万元,两镇“农联”入社农户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可达15300元,增长12%,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600元。
看 亮点
补齐小农短板“抱团取暖”适应市场竞争
9月下旬,一个由三农专家组成的调研小组实地探访了罗江,并对一年来“农联”的试点效果进行了“诊断”。专家们给出的“诊断”报告中指出:当下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农村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但传统小农经济不会消亡,70%小农户不会立即退出农业,那么如何让小农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亟待“破题”,而技术、销售、社会化服务等都是小农经济面临的短板。
以罗江区为例,该区25万人口,农业人口占比超过65%,全区已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确立了贵妃枣、青花椒、优质梨、蜜柚杂柑、杂交制种、蔬菜、水产“七大万亩特色产业”。然而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断档脱节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建立‘农联’就是要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供更好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农民缴纳社员股金,推动统一经营管理,一方面带动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小农户,从而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省曾多次组织三农队伍赴台湾考察学习,发现当地小农居多的情形与四川类似,而当地农户在“农会”组织带领下把产销搞得井井有条,这也成为四川省萌动 “农联”试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农联”的试点也确实立足于服务小农户。试点一年来,略坪、蟠龙两镇把“为农、务农、姓农”作为“农联”改革的关键,优化股本结构,目前,两个“农联”中小农社员达3177户,占比达72.3%,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社。
但既然是试点,自然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略坪、蟠龙两镇一个位于平坝,主打粮食、蔬菜生产,一个位于丘区,主推水果等经济作物。在主要业务的开展上,一年来,两镇“农联”都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了切入口。目前两镇已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点8个,实施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一站式”配送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同等质量的农药、农资价格平均低于市场价的15%,通过与7家现代化农资企业合作,直销农资占据了两镇市场需求的30%,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农业融资难是一个“老大难”,针对这个问题,两镇“农联”试点推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也让人眼前一亮。两镇“农联”分别设置股本金400万元,按照“小额、分散、短期”的要求开展内部信用服务。“我们按照个人征信、固定资产、入股金额等多个要素对社员进行信用评级,五星级社员可获最高一年期5万元的信用借款,一星级社员可获最低一年期3000元的信用借款,但这个借款是仅限于合作社内部的。”李景华介绍说,通过信用借款,可以有效缓解入社农户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周转难题。蟠龙镇合圣村村民张正兵,今年就获得了“农联”5万元的授信借款,这笔资金被他用来扩大了10亩青花椒种植。“借款利息才6%,低于信用社贷款利息,确实很不错。”张正兵说。目前,两家“农联”已为32户社员提供信用借款218.5万元。
试点一年来,两镇“农联”还实施了水稻、蔬菜、青花椒、贵妃枣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1.3万亩,承接了所辖区域的农业(种植业)政策保险,生猪(能繁母猪)政策保险和便民商业保险代办,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公共服务不足、不周、不细的难题。其中,蟠龙“农联”还筹资投资10万元,购置了8台(套)不同类型的农业服务机具,以满足为社员服务的需求。另外,“农联”承担的青花椒、贵妃枣、节水滴灌等项目,都将成为“农联”的固定资产。
谈 发展
顺应市场需要多层面多领域服务拓展空间
任何改革试点都难免遭遇“阵痛”,“农联”的试点亦是如此。
今年5月,在蟠龙镇呆了半年多的“农联”总经理艾攀选择了辞职。如今分析艾攀离开的原因,现为蟠龙“农联”代理总经理的周蜀川认为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制度的约束、市场的风险、利润的分配等,“外来的和尚未必就能念好本地的经,我们现在的试点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人才是最大的掣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农联”的试点,当地普遍认为人才的聚集和作用的发挥是决定试点成败的关键。“‘农联’是一个经营组织,只有其真正顺应市场需要,实现自我造血,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而不能长期依赖政府扶持和项目支持。”周蜀川以蟠龙“农联”为例,当地“农联”农资经营仅停留在农业生产阶段,在产品销售和加工包装、信用合作等方面仍处于市场的弱势方,基本没有市场议价权,“农联”的产品仍以鲜销为主,纯收益也仅在3%—7%之间。所以,积极地引入本土化、专业化人才,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方能破解试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此次三农专家组的 ‘诊断’报告中指出,罗江‘农联’改革是一个破冰之举。试点时间虽然很短,但从制度架构和实践运行来看,具有解决小农瓶颈问题的希望。罗江的试点,重点是对小农生产的稳定性、服务的便捷性和融资方便性有提升。”专家组组长,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表示,“农联”效应的凸显,要表现在不单纯地依赖政府补贴,或依靠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投资项目,而是通过多层面、多领域的服务来寻求发展空间,通过服务功能的串联来实现规模化。
对此,在“诊断”报告中,专家们也呼吁在为 “农联”试点营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要获取更高层面的改革授权,例如“小农水”设施建设、农田耕地整理等都可放给“农联”承担实施。另外,在金融改革没有到位的时候,可以允许“农联”拓宽资金互助业务,并让“农联”在产品初加工、农业多功能以及市场营销中充分受益,从而也为“农联”断奶后的自我造血提供支撑。
新闻推荐
——报告文学《向往》读后□周保全当我一口气读完《向往》这本书,掩卷沉思,那10个章节提炼出的鲜明主题,在我眼前构成了...
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