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先行者的精神写照
——报告文学《向往》读后
□周保全
当我一口气读完《向往》这本书,掩卷沉思,那10个章节提炼出的鲜明主题,在我眼前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立体图画;那82个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在我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鲜活生动;那普通民众为实现梦想的创造与奋斗,在我耳旁奏响了雄浑激越的交响乐,掀起心中层层波澜,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这组带着露珠与泥土的鲜活故事,讲述了德阳市罗江区普通百姓的梦想与创造、团结与奋斗,也是罗江十余年来探求乡村绿色生态农业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写照。读百姓故事,看幸福家园,话乡村振兴。在这里,我愿意与大家分享我读入选“中国好书”七月榜之一的《向往》一书的感受。
罗江很小。小到只有25万人口、400多平方公里土地。罗江人的心却很大。早在2010年1月,当时的罗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县”,把幸福家园的具体内涵浓缩为“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12个字,并明确了实施路径和方法。
作为一部反映罗江区建设幸福家园的报告文学,在《向往》一书里,我读到了《“偷师学艺”当大厨》《土城村的“鸡皇后”》《一个农民的诗意人生》《鄢家镇的戏嫂们》《星光村有个老匠人》《打捞罗江碎影的人》《“漆”人其事》等故事,我理解了“民居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管理规范化,人居环境优美化”,以及“农户嵌入景区”“新公民”等概念。我重新认识了“农民”这个名词的丰富内涵。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单调而又枯燥的形象。农民,扶犁可以耕耘土地,下厨可以烹炒煎炸,开车可以远走四方,提笔可以写诗作画,登台可以唱歌跳舞。透过这一个个故事,可以看到,在一、三产业相融互动的过程中,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罗江农民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和提升,体现出伟大的创造精神。
《向往》一书所写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最近十年间。这十年,罗江涌现出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能手,“土专家”“田秀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体现出伟大的奋斗精神。《逼上“粮山”》讲述了“85后”小伙子刘孝东,在父亲突然去世后,放弃了在外地的高薪工作,回乡接过父亲经营的几百亩田地,当起农民,成了种粮大户。《爬坡上坎》讲述了天生腿残的武法勇回乡创办“青之源”公司,经历了“树苗死,钱变纸”“前无路、自己找”的坎坷经历,终于成了“逼出来的武老板”。《我与“八戒”:不得不说的故事》中,讲述了养猪大户向淑先夫妇面对猪瘟来袭的遭遇,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终于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的故事。
《椒麻人生》是三麻子花椒专合社的理事长杨洪军种植青花椒的纪实,有这样的描述:为了清理荒山,“他后背皮肤烂了一层,又长出新皮来”“比一般农民要苦十倍、百倍”。《叶子离开故土》讲述了“汉源移民”常华良夫妇在罗江兴家置业的故事。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两口子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点豆腐,搅凉粉,等到七点钟,常华良蹬着三轮车到镇上去卖。”
在《向往》一书中,我还读到了不少感人至深的幸福故事。《捐肾皆因爱太深》讲述的是妻子捐肾救丈夫的故事,《后妈多美丽》讲述的是亲情超越血缘的故事,《百姓是天》讲述的是村民自治的故事,《齐心村,齐人心》讲述的是村民“一事一议”的故事,《老李的算盘》讲述的是助人为乐的故事。细读这些故事,可以理解“幸福罗江”的丰富内涵,可以体味出罗江人的幸福观:亲如一家,唇齿相依。
《向往》始终贯穿着为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精神,故事主人公敢想敢冲、不折不挠的斗志跃然纸上。
《向往》,让我看到了美好家园是等不来的,乡村振兴是干出来的,这恰是乡村振兴先行者的精神写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嵘通讯员许灵玲)日前,两名注射海洛因的男子被罗江区警方依法处以强制隔离戒毒的处罚。不久前,罗江区公安分局略...
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罗江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