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古绵州

绵阳晚报 2017-07-02 10:15 大字

陈永乐(绵阳)

绵州,地处陕西入蜀金牛古道必经之地,大江纵而驿路横,水陆四通。故自古为蜀中经济较发达地区,隋唐时已成为通都大邑。其地人文荟萃,文风昌盛,文化底蕴丰厚,时常有文人墨客往来流寓,写下众多歌颂绵州人文、山川风物的诗文,并产生了有影响的民歌。

绵州巴歌

豆子山,打瓦鼓。阳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这是一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的民歌,众多古诗典籍多有收录,称《绵州巴歌》。这首民歌产生的时代尚无定论,一说产生于两晋南朝,一说产生于隋朝。这首民歌用比兴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古代涪城县境南地域豆子山(今属罗江县)、阳平山(今属中江县)夏天下白雨,小河暴涨形成瀑布的壮观景象。尽管有人对这首民歌提出质疑,声称名不副实,应改称《中江巴歌》或《罗江巴歌》。然而,在历史上定格的东西,却是无法更改的。从古至今,任何典籍收录这首民歌,都名《绵州巴歌》。

王勃、卢照邻

初唐四杰的王勃、卢照邻先后流寓绵州。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西)人,十四岁经人推荐任散朝郎,后任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因戏作斗鸡文,惹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任虢州参军(地方长官僚属)。上元二年(675)去南方省亲渡海溺死。王勃流寓绵州时,在一次宴会上写有《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诉别离之苦。在另一次宴饮上,写有《北亭群公宴序》倾诉乡愁。后篇文章采用骈文体,写得极有文采,文风有如《滕王阁序》,读之如饮淳酒。如其中“何少府故人攀桂,抚金石而论心;韩法曹新饯班荆,临江湖而执手。离亭北望,烟霞生故国之心。别馆南开,风雨积他乡之思。于是苍云寡色,白日无光,沙尘起而桂浦昏,凫雁下而芦洲晚。旁临苍野,霜封桔柚之园;斜枕碧潭,舟断芙蓉之水”其感情真挚,文采飞扬,令人回味。

卢照邻(650—693),范阳人,曾任新都县尉,常客寓绵州,写有古风赠别诗《绵州官池赠别同赋得弯字》、文《七日绵州泛舟诗序》,另一篇《魏城放生池记》镌刻石碑立于魏城西墅(碑已失传)。今魏城石堂院唐代摩崖题刻《崔文公魏城县灵泉记》中尚存“览卢公照邻《放生池碑》于西墅”字样,可见卢照邻写过这篇文章。

杜甫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从长安经金牛古道入蜀经绵州赴成都,未停留。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762),杜甫挚友、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奉召返京,他从成都送严武到绵州东三十里的奉济驿之后,拟返成都。不料成都少尹兼侍御使徐知道发动叛乱。杜甫为避兵燹,寓居绵州左绵公馆(又称治平院、海棕馆)。杜寓绵期间,饱览了绵州风光、山川秀色。写下了《东津观打鱼歌》《又观打鱼》《越王楼歌》《姜楚公画角鹰碑诗》《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严侍郎到绵州杜使君江楼宴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等诗歌十首。其中,《东津观打鱼歌》《又观打鱼》表达了诗人对暴殄天物、竭泽而渔的强烈批判;《越王楼歌》则歌颂了州牧李贞所建绵州州府和越王楼: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间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当时左绵公馆里有一株挺拔的海棕树,高耸入云。海棕树原生于阿拉伯一带,高三四十丈,无皮而干,叶丛生于树杪。杜甫在《海棕行》中,以海棕自喻,咏物感怀:“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自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知身出群。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唐代宗宝应二年(763),杜甫再次送朋友从梓州(今三台县)到绵州,又写下送别诗四首,并由绵州去汉州(今广汉市),为奉召返京的特进刑部尚书房琯送行。

罗隐

罗隐(833—909),晚唐诗人,浙江余杭人,因触怒权贵,十举不第,遂改名隐,人称“罗江东”。晚年因乱入蜀,常往来于绵州、剑阁间。作有七律《魏城逢故人》:“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春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本诗在清同治版《直隶绵州志》里名作《绵州回寄蔡氏仲昆》。

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任四川宣抚使幕府。他来到绵州寻找当年杜甫遗踪,写下《绵州录事参军厅观姜楚公画鹰少陵为作诗者》:“我来访古涪之滨,不辞百罔翼一身。走马朝访海棕馆,斫脍夜醉鲂鱼津。越王高楼亦以换,俯仰今古堪悲辛。督邮官舍最卑陋,栋挠楹腐知几春。岿然此壁独无恙,老槎劲翮还如新……”陆游在绵州还写有《越王楼二首》《冬游芙蓉溪》《游天池山》《游东山》,词《齐天乐》一首。在魏城县馆驿,陆游见两百余年前唐罗隐题壁的两首诗尚存,便用原韵作了一首和诗《绵州魏城县驿有罗江东诗云“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戏用其韵》:

老夫乘兴忽西游,远跨秦吴万里秋。尊酒登临遍山寺,歌辞散落满江楼。孤城木叶萧萧下,古驿滩声虢虢流。未许诗人夸此地,茂林修竹忆吾州。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状元。曾来绵州做客,秋夜在涪江泛舟,写有《涪江泛舟》一诗:

明月沈清露,秋风起白云。兰桡乘溜急,木叶下江闻。爽籁金悬奏,遥峰翠积氛。碧潭留雁影,锦衲散虹文。旅望随天豁,幽阿与岁分。登临知自好,寂寞共谁云。

果亲王

果亲王(?—1736),为清圣祖玄烨第十七子,雍正元年(1723)时封为果郡王,雍正六年(1728)封果亲王,有诗名。雍正十三年(1735),果亲王送第七世达赖喇嘛回西藏返京时路过绵州,写有古风诗《绵州》:

左绵治界川东路,涪水天池山泽互。芙蓉流学巴字环,卧龙象作斗枢布。泉飞廉让示官箴,井出形盐足民富。盛暑无虞蚊蚋侵,法堂不借鹰鹯傃。三冬气候只如春,风霜不改青青树。唐家帝子爱楼居,碧瓦朱甍半新故。切星凭眺属骚人,浩荡云天慨前度。北望嵯峨指大匡,世传李白读书处。郎抱不遇轩与羲,空教笔底腾烟雾。蜀江自昔炳英灵,问今谁继青莲步。

这首诗对绵州的山川风物、经济、气候作出高度评价,发出由衷的赞美。并对四川寄予厚望,希望李白那样的英才不断涌现。同时,也对包括他自己在内怀才不遇的文人表示惋惜。

李调元

李调元(1734—1802),诗人、戏曲理论家,绵州罗江县南村(今属安州区)人,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清乾隆五十年(1895)在直隶通永道任上罢官回乡后,到绵州游览,写有《绵州越王台故垒》《丰谷井》《由塔坝渡东津》《又东津至西涧》《游富乐寺二首》《由富乐禅林至西山观宿》《西山观观石壁所刻扬子云真像歌》等诗作。其中《绵州越王台故垒》:

生为磊落人,复游磊落州。不见越王台,但见清江流。当年唐帝子,锡土守此丘。美人卷珠帘,笙歌夜未休。鸣銮勿罢舞,江山生暮愁。惟有江边月,曾照城上楼。

新闻推荐

罗江略坪镇蔬菜基地鲜豇豆产销两旺

四川经济日报讯(胡玉江记者钟正有文/图)近日,罗江县略坪镇通往安平、锦屏村蔬菜基地的道路旁边收购点,前来交售鲜豇豆的菜农络绎不绝,他们或肩挑、或火三轮转运,搬运、过秤、装车……场面很是热闹。...

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