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这里的“星光”如此灿烂 景美人和星光村、好村风“滋润”好日子
姊妹花和母亲正在工地谋划康养中心的未来。
建成样板的范华益家。
汉文化交流中心正在改造装修。
6日,在罗江县鄢家镇星光村村委会里,每月两次的“农民夜校”正在上课。这一堂课,带着开发项目的投资商,鄢家镇党委书记肖勇也来“客串”讲师,把晦涩难懂的发展理念、高瞻远瞩的政府决策实实在在讲给课堂上的村民,说到了大家的心里。
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搭上“四好村”建设快车
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充分考证基础上,今年,市委将罗江县鄢家镇星光村作为“四好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示范点。通过当地广大干部群众集思广益,星光村大刀阔斧开始“六化”标准建设。如今,路修好了,民居干净整洁了,投资商也愿意来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在星光村的辐射和影响下,邻村天台村也在发生着变化。走进天台村17组范华益家,古朴的川西民居颇具“文艺范”,白墙黛瓦很是好看。屋内一改过去老旧式的阴暗杂乱,不仅“接轨”城市商品房装修格局,就连厨房柴火都堆放得整整齐齐。后院的葡萄藤、枇杷树下,几把凉椅,休息时坐在这里喝茶小憩,好不惬意。就连屋前曾毫无特色的院坝,也被开垦规划成田块,“田园范”十足。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都是村民自愿,村里给补贴改造。”星光村村支书周华说,如今,90多户村民都有了自家的家训。“现在的重点是教大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记者了解到,当地现已引智引资,引进文创团队和社会资本,陆续发展乡村咖啡吧、酒吧、养老产业等,打造巧克力体验馆、稻草艺术园等,下一步还将与成都投资方洽谈发展乡村图书馆、乡村读书会等。
创新发展特色民宿 闲置的农房也能挣钱
“把闲置的农房改成民宿,以后供城里人租住,大家不出门都能把钱挣了,如果再当好服务员,还有工资拿,发展得好,把外地打工的儿女都叫回来,家里面挣钱多好。”
话虽不多,但每句都说到关键。村民们听得一个个直点头。“想要留得住人,大家还是要维护好自己的形象。”话头一转,肖勇又回到了“四好”主题,见缝插针地给村民讲“好习惯”和“好风气”,“家里卫生要搞好,个人也要爱干净。”
娓娓道来的好处,接地气的授课方式,很快激起了在场听课“学生”的兴趣,62岁的村民元宗万就是意向人之一。“儿子在成都安家了,房子空着也是空着,能挣钱当然更好。”元宗万说,自己和老伴的收入就靠种果树,一年仅1万多元。
作为星光村的“四好村星级户”,元宗万家被投资公司看中,但他有点小遗憾,“他们只看中了其中2间,全部由他们改造,我们只需要把房间提供出来。”
记者看到,被“选中”的2个房间都比较通风、宽敞,面积在10—20平方米。改造后,不仅会添置淋浴、电器等家具家电,还将新修卫生间。“就像城里那些酒店房间一样。”
元宗万盘算着,如果有客人来租住,他和老伴还能给对方提供餐点挣些钱。
据了解,特色民宿主要由投资方负责改造,村民提供空置房间。正式运营后,预计投资方将以租用、分红、投资装修三种模式与村民合作,年限初步预计20年。作为创新的经营模式,该项目在星光村试点启动后,将有望在罗江县多个乡镇扩大试点。
邻村经济也有起色 姐妹花返乡发展养老产业
“趁着‘四好村\’示范建设契机,现在四姊妹都主动回乡创业。”“课堂”上,天台村13组的农民企业家刘晓艳也闻讯赶来听课。
今年49岁的刘晓艳是四姊妹中的大姐,回乡搞养老产业的想法,最初就是她提出的,“我们计划把祖屋和邻居家的几间房买来改造成康养中心,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住在乡下更安逸,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刘晓艳的想法不仅得到了家中姊妹的响应,也得到女儿肖雪的支持,“她们早就想回来修祖屋了,以前因交通不便,车都开不进来,没下决心。现在路修好了,村里的条件也不错。”
在赶去工地的路上,刘晓艳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我们准备分几期建设,大概投资四五百万,设50多个床位。”工地上,指着正在挖地基、做堡坎的现场,刘晓艳虚空临摹出未来的蓝图,“现在是前期,占地1000多平方米,预计投资300万左右,房子修成公寓式,初期大概有10多间房,每间2张床位。后面就建厂房,做泡菜。以后再把前面的池塘也买下来,修走廊,喝茶休闲。再后面的山坡上还可以栽果树、散养鸡鸭,开辟菜地,种绿色蔬菜。”
听着姐姐的设想,二妹刘玉萍笑着说,“以前做梦都梦到汽车从自己老房子前开过,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
看好“星光村”前景 文化团体扎根乡村弘扬汉文化
星光村的潜力也吸引了在罗江做文化产业的邓晓琴、繆淑亚,“我们打算建汉文化交流中心,这里村风民俗很好,交通便利,环境安静,非常适合。”
繆淑亚作为活动运营负责人,对借星光村平台,进一步推广汉文化充满信心,“以后我们准备搞一些民俗文化活动,教古琴、功夫茶,还可以办成人礼和各种祭祀活动。”
经过1个多月接触,邓晓琴在星光村村委会梦月湖广场旁租了一间位置极好的民房,“屋主一家外出打工了,一直有意出租房屋,这样每年能多收入5000多元。”
从4月初开始装修改造,目前汉文化交流中心已初具雏形,竹帘、水池、手摇式纺织水车、磨盘……一景一物,让人感觉穿越到了汉朝。
“上巳节、花朝节、诗词大赛、祭祀、踏青……汉文化民俗活动非常多,也很有观赏性。”繆淑亚说,接触汉服后,自己便深深爱上,哪怕日常生活、工作也会穿着汉服走上大街,“文雅自然而然会深入骨子里。”
文/本报记者 伍玲 图/本报记者 毛健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米兰宇岸记者钟正有文/图)记者从罗江县鄢家镇了解到,日前,该镇加强对新任干部的警示教育工作,向新一届镇、村、组干部播放廉政教育警示片并通报违规违纪违法案例,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罗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