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公银:怀揣创业梦想返乡
武公银向农户讲授养殖方法。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武公银,罗江县新盛镇金铃村人,一个怀揣创业梦想的80后小伙子,2006年用6万元创业成立“垚垚珍禽养殖场”。如今,养殖场年销售收入超400万元,并辐射带动563户农户发展野鸡养殖,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2010年,武公银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去过深圳,开过出租车,2002年从学校毕业后,武公银在多个行当打过工。武公银说,在外地时,自己就总想着回家。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一边工作一边开始留意各种创业信息,直到偶然一次,电视上播报着一条养殖野鸡、孔雀的消息,他便动了心。
2005年,武公银回到了家乡罗江县新盛镇金铃村,依托家乡丰富的林地资源,注册成立了垚垚珍禽养殖场。怀着美好的创业愿望,武公银将林下野鸡养殖作为了自己的主营方向,兼养各类蓝孔雀。他说,创业初期,自己缺少资金、不懂技术,发展路上困难重重。“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我们东拼西凑了6万元租了场地,我决定前往福建学习养殖技术。”一年后,2006年,武公银带着技术再次回到家乡,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最开始那段时间,自然是碰壁无数,吃亏不少。”武公银告诉记者。由于养殖的特点,开始的一年多投资并未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回报,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武公银积累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上的经验。
技术让养殖场上规模
武公银说, 2010年,垚垚养殖场遭遇了一场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巨大”的变故。“产蛋的野鸡大面积死亡,一次就亏了10多万元。”这对于当时实力并不雄厚的他来说简直难以承受。“怎么办?后来我一点点摸索原因,学习钻研养殖技术,加上罗江县畜牧系统技术力量的帮助,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武公银告诉记者,那是养殖场这么多年发展以来遭遇的最大难关,但也给自己敲响了警钟,让他明白了,没有技术,养殖场无法壮大起来。
经过不断摸索,如今的“垚垚”已形成一整套独有的生态循环饲养方式。多年发展,垚垚珍禽养殖厂的养殖效益不断提升,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万元,养殖结构也从野鸡为主变为野鸡土鸡并重,并有多种珍禽。2008年“垚垚”牌野鸡和野鸡蛋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禽产品认定。
对于养殖,武公银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经验:“技术是发展之本,但更重要是要有一颗坚定的干事创业的决心。以我这样的养殖而言,投资到回报的合理周期至少是2到3年,不坚持肯定是等不到回报的。”
感恩回馈社会
2010年11月,武公银以垚垚珍禽养殖有限公司为基础,宣布成立罗江县新盛镇垚垚珍禽养殖协会,并推出“12233”养殖模式。“就是1户农户利用2亩林地单批饲养2000只土鸡,户均投资3万元,按照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管理方式,保证养殖户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记者了解到,成立之初,协会入社会员35户,注册资金仅为3000余元。时至今日,养殖协会的注册资金为196万元,固定资产300万元,会员193户,辐射带动563户农户。武公银说,“垚垚”一路走来,得到了政府、社会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如今发展成熟,便就是该回馈社会的时候了。
文/图 本报记者 肖芷悠
新闻推荐
(记者陈晓霞)5月21日17时许,罗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执勤民警在该县城西街幼儿园开展护学岗勤务工作,并对接送学生车辆进行例行检查时,现场查获一辆接送学生的面包车驾驶员饮酒驾驶机动车。据了解,饮酒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