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听 乡村的呼唤

四川日报 2014-02-26 14:03 大字

一个鸡蛋一盒牛奶,免费“营养午餐”能给乡村孩子们的身体成长补充营养。那么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呢?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吗?什么样的课外读物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为孩子们定制一份合胃口“精神营养餐”的初衷,本报记者随机选定巴中、乐山、德阳三地,对乡村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展开调查。

三本课外书,10个孩子看两年

时间:2014年2月19日地点: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槐树村小学

“两只小蜜蜂,飞在花丛中……”爬坡上坎抵达渔溪镇槐树村小学的时候,孩子们稚嫩的声音穿过教室的围墙率先撞进记者耳中。位于半山腰的槐树村小学只有一间教室,左边坐着二年级的5个学生,右边是幼儿班的10个孩子。

坐在第一排的冯天星是幼儿班的班长,他的课桌上,一本彩色的拼音书显得格外醒目。这本书,已经看不到封面,只能在封底看到简介和“5元系列丛书”的字样。

下课后,冯天星从书包里掏出另外一本书——《哪吒传奇》。小伙伴们看到彩色的画册,立刻在冯天星身边围成圈,一页页地翻看着。“这是妈妈从大连回来时,给我买的礼物。”冯天星说自己天天背在书包里。因为这两本书,冯天星在幼儿班中人气很高,下课时,大家都喜欢围着他翻书。

同一个教室的15个孩子中,冯天星是唯一一个书包里装了两本课外书的同学。这两本课外书,二年级的同学不喜欢看,幼儿班的10个孩子却已经翻了两年。在教室里,还放着一本课外书——带拼音的《童谣》,这是槐树村小学唯一的老师徐新刚下山进城时,给幼儿班的孩子们买回来做教材的。“这种适合低幼年龄孩子读的书,镇上买不到。”徐新刚说,由于交通不便,来回一趟巴中市区,顺利的话得六七个小时,不顺的时候得一天。

徐新刚告诉记者,村小的15个孩子中,有14个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照顾孩子,主要是照顾吃饱穿暖,很少给孩子买书。”二年级的学习委员徐星告诉记者,去年暑假她求了婆婆好久,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课外书《古诗一百首》。徐新刚直言,幼儿园和一二年级孩子们课外书,“要有拼音,有图画,孩子们才读得懂。”

延伸调查:

乡镇上买书不方便,爷爷奶奶顾不上孩子们的精神生活……种种原因,导致低幼龄儿童的“阅读荒”。

恩阳区渔溪镇中心小学在各个村设置了5所村小学,就读的都是幼儿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5所村小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课外读物人均拥有量低,孩子们一年也看不到1本新书。其实,通过恩阳区教育科技体育局,恩阳区各个乡镇的中心小学都配备了图书室。但是在各个乡镇的村小学,比较缺乏适合低幼龄孩子的课外读物。

买本喜欢的书,要换乘三种交通工具

时间:2014年2月20日地点:乐山市市中区剑峰乡中心小学

午饭过后,剑峰乡中心小学操场上一片热闹。六年级的朱琪身边围着一群同学,只因她手里有一本插图版的高尔基《童年》,这本书是她在数十公里外的乐山市区买的。

和朱琪一样,六年级的刘佳慧也赶在开学前的周六,去乐山市中心的新华文轩乐山书城购买了一本《小故事大道理》。

走这一遭不容易。打听到邻居要去乡里,小佳慧央求着蹭上摩托车,颠簸过十五里七弯八拐的山路,赶到乡镇的街上。在公路边等了20多分钟,小佳慧等来了前往乐山市中心城区的大巴车,掏出4.5元购买车票。50分钟后,小佳慧到达乐山市中心城区。但是想要到达目的地,小佳慧还得走出车站,转乘1路公交车再坐几站。“先看,遇到好看的就要买。”刘佳慧告诉记者,乡里没有书店,自己进一趟城不容易,所以到了乐山市区她一般哪里都不去,就在书店里呆半天。

刘佳慧的同学万芯蕊似乎要幸运些,她的家住在乡里公路旁,去书城的路途中少了蹭摩托车这个颠簸。但每次进城,万芯蕊也和刘佳慧一样,不到最后不离开。“有一次我看书入了迷,一直到书城关门才想起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把家人吓坏了。”万芯蕊告诉记者,自己当天只好借住在一位亲戚家。

其实,剑峰乡中心小学的图书室就在操场边的二楼上。但是当推开图书室的门后,记者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要换乘三种交通工具去书城了。这个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图书室摆着《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名人成功决策与计谋三十六计》等“高深”图书。负责管理图书室的老师告诉记者:“图书室里大都是统一配送或者社会公益组织捐赠的书,很大部分并不适合孩子们读。”

延伸调查:

市中区10多个孩子表示,童话、漫画、小故事、短篇散文是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但图书室里这类书籍太少。离学校校门不足百米外,就是乡里的农家书屋,但由于大部分时间必须呆在学校,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来到这里。

剑峰乡中心小学一个40人的班级里,有20多个孩子选择自己购买课外读物。但是乡里没有书店,只能转乘好几趟交通工具进城买。

50斤稻谷换来一本课外书

2月21日,在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红玉村,记者走进了12岁的刘程梦的家。一间堂屋、一间卧室、一间厨房、一间鸡舍,墙外到处散落着砖块和石棉瓦片。走进房间,床上的蚊帐已经发黑,没有电视、冰箱,衣物杂乱地堆放在一起,一把手柄脱落的生锈菜刀躺在地上。这个家,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并不过分。

唯一属于自己的课外书《小学生语文四库全书》,还放在十几公里外的姑妈家里,周末才能去“过过瘾”。说起书的由来,刘程梦的奶奶张兴秀不停叹气。

刘程梦在金山镇大井学校读六年级,从幼儿园开始,便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但因为家穷,只能向别人借。4年前,大井学校的老师推荐了《小学生语文四库全书》,里面的精彩故事,让刘程梦很是喜欢。不过,39元的价格,却难倒了和孩子相依为命的张兴秀。

靠着房屋旁仅有的两分旱地,张兴秀栽种了莴笋、菠菜、豇豆、四季豆等蔬菜,每逢赶场,便颤颤巍巍地背到金山镇出售。加上170元的低保,两人就靠每月不到300元的收入过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原有住房成为危房,依靠政府补助的2.2万元,张兴秀才建起如今的简陋房舍。两人添置的所有“新衣”,也都来自民政部门、社会爱心人士和左邻右舍的捐赠。

“既然是老师推荐的,孙女也很喜欢,肯定对学习有帮助。再穷,也要把它买回来!”最后,张兴秀咬牙卖掉50斤稻谷,把《小学生语文四库全书》带回家中。

延伸调查:

在大井学校四年级教室,有29名同学写下了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有孩子一口气写下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书名,让老师和记者非常惊讶。

然而,不少孩子贫寒的家境,却让旺盛的课外阅读需求难以真正实现。全校学生中,家境与刘程梦相当者就有至少6人。此外,因家庭经济收入有限,难以支持购买课外书籍的学生,更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新闻推荐

要特色鲜明 更要细水长流

——德阳创建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观察(下)□本报记者王域西严芳“我们居住条件好了,生活环境美了,现在又多了一个去处:红豆书院,看书,喝茶,比城里人还享福。”8月13日,在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红豆书院,...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听 乡村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