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30年·人物志 当代李调元的茶艺人生

德阳日报 2014-01-01 21:52 大字

李调元近影

□姜  诗

去年中秋,在一次文化活动上,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名字也叫李调元的朋友。但此调元并非彼调元。二人虽然同名同姓,但生长年代大不相同。历史上那位李调元,是出身在罗江县文星镇的巴蜀奇才;而当前这个李调元却是旌阳八角镇的知名茶艺师。文星调元,才华横溢,以诗文名满天下;茶人调元,技艺超群。

调元祖辈以耕读为业。父辈弃农经商,他子承父业,早年经销茶业。在工作实践中,他对各种茶叶的性能、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茶艺是人们在品茶过程中交流思想、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它能让品茶者充分感受到茶艺带来的欢乐,从而获得高端的精神享受。

有机会阅读了茶圣陆羽的《茶经》以后,李调元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对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决心要同众多的茶人一道,传承多彩多姿的茶艺,宏扬富有情趣的茶文化。从2006年起,调元如饥似渴地阅读诠释茶文化的各种典籍。先后精心研习了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张源的《茶录》、清代张说的《煎茶水记》等名著,并多次到北京中国农科院茶业研究所、云南农大、福建农林大学拜访名师,师从云南农大周红杰和福建农林大学的郭雅玲教授。他悉心掌握各种名茶名泉的特质,品尝各种茶汤的不同味道,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当此之时,“艰苦难以改其心;劳累不能易其志。”他始终乐此不疲,沉醉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0年他终于闯过鉴水、选茶、选器三大关。主考老师要求他展示才艺时,他用古琴弹奏了名曲《秋风词》,琴技征服了听众,最后顺利通过,攀登上了理想的高峰,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国家一级茶艺师的称号,成为了31位国家首批茶艺师之一,四川仅他一名。

中国茶道与中国的琴棋书画是水乳交融的。调元钟情名家书画,也就自然。走进茶室,墙上挂满了字画,端的是文人名士雅集的场所。张大千再传弟子、大风堂掌门人谢临风先生2008年来德阳客居以后,先后多次来调元茶庄品茶。他对西湖龙井情有独钟,偏爱龙井那清醇的味道。川大老教授周浩然,是调元夫妇的忘年交,见调元喜爱书法,特意给调元写了“风光正茂”的中堂,和一副励志联,联语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除了外地名家以外,本地文艺界的朋友也是这里的常客。大家在这里品茗谈心、其乐也融融。朋友们看好调元,称赞他是:“交友重情义,香茶敬来宾。”

看调元表演茶艺,是一种难得的美的享受。若见他烹汤送盏,动作轻灵,五指翻海,气定神闲,如高手弈棋,如琴师拨弦,顷刻之间屋内茶香四溢。当一杯杯翠羽温汤送到朋友们面前,大家便能目视茶色,鼻闻茶香,口尝茶味,心仪茶汁,享受人间之至乐。行家常说:“泡汤须舒缓,用泉求洁净。”“画宜细细看,茶须慢慢品。”调元泡出的茶汤,有如玉液琼浆,须得慢饮细品,才能充分领略它的韵味。一位朋友在调元处品茶时,冒出了灵感的火花,随口编出了一首“七饮之歌”:一饮口生津,二饮润喉唇,三饮沁肺腑,四饮和于心,五饮肠胃净,六饮芳芳透七窍,七饮气爽神也清。用以称赞调元所泡茶汤的神奇妙用。品茗如能达此境,真是其乐无穷尽。

新闻推荐

“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 通过验收

(记者孙祯)近日,德阳市粮食局对全市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2013年计划实施6000户,实际完成6304户,完成投资250.39万元。我国农村都有储粮的习惯,而由于缺乏科学的储粮技术,每年因虫、霉、鼠...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