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自学“田秀才”成致富带头人

德阳晚报 2013-12-24 23:17 大字

大棚里,刘通培采摘成熟的豌豆尖。

12月的一个早晨,寒风凛凛,记者走进了罗江县略坪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个蔬菜大棚。成熟的豌豆尖在晨霜退去后,铺排成一片片天然绿毯。

“能过上现在的富裕生活,是因为我们有个好带头人——专合社副理事长、技术科长刘通培。”家住略坪镇锦屏村的张碧容说道。

见到刘通培时,他正在为略坪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安装塑料薄膜,只见这些塑料大棚内已种满了优质幼苗。刘通培说,作为略坪镇蔬菜基地的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工作,“这些新搭建的大棚很快就会投入使用,这里种的都是高品质蔬菜。”

年近六旬的刘通培告诉记者,小时挨过饿的他,对农业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只要看到庄稼心里就踏实。这也是如今村里很多人纷纷前往城里打工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坚守下来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刘通培靠着仅有的1、2亩田养家,因缺乏技术和市场观念,他和其他种植蔬菜的农民一样,每年只有几百元的收入。“最初只想着能把菜卖出去,不亏本就行。”回忆过去,刘通培感慨万千。

穷则思变,刘通培认识到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种植蔬菜才能发家致富。于是,他订阅报刊、杂志进行自学,将学到的种植技术拿到田里去不断实验。种植水平提高后,他就想方设法调整生产布局,四处奔走,不断取经,引进优质蔬菜品种,种植反季节蔬菜。从普通品种,到高端品种,刘通培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们看到刘通培依靠种植蔬菜致富后,都纷纷前来学习,他毫无保留地将所有技术传授给了村民。

反季节蔬菜种植的成功不仅让刘通培尝到甜头,也增强了他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2004年,在罗江县供销社的引导下,刘通培与当地几个种植户共同成立了略坪镇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百姓结成利益共同体,抱团发展。目前,入社社员从组建之初的63户发展到了14000余户,规模由500亩发展到1万多亩。合作社不仅拥有自己的营销队伍,还有一个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的盐渍蔬菜加工厂,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据悉,今年合作社集体实现利润42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11600元,带动农户5780户。

“这是前不久从简阳调研回来引进的辣椒新品种,如果来年的收成不错,就可以向全社、全村大力推广咯。”在培育的辣椒新品种大棚里,看着长势喜人的幼苗,刘通培笑脸盈盈。这种辣椒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相和口感都不错,一斤售价比普通辣椒高出一块多钱。

“科技兴农做能人、争当第一做强人、共同发展做富人。”这是刘通培铭记在心的一句话,并时刻激励着他。在别人为卖菜难而发愁时,刘通培却在思索着如何将高端蔬菜引进到略坪来。“农业的未来在于科技!”刘通培说。由于技术高超,2010年刘通培被评为德阳市农业拔尖人才,并被德阳市农民专家团聘用,成为一名农民专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刘通培和社员们信心满满,下一步决定发展更多种植户、筹划引进新项目、做大做强专合社。对于蔬菜产业的未来,刘通培干劲十足:“前些天,我认认真真地听了三中全会,《决定》赋予了农民更多权力和利益,提出了好的农村改革举措,这对我们农村人来说,是莫大的激励。别看我年纪大了,再干上几年也没有问题。”

◆记者手记

从带动身边人,到带动村里人、镇里人,乃至更多素不相识的农民,刘通培将丰收的喜悦和种植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肯将自己钻研出来的技术传授给他人,这是一种无私的精神,也源于一份共同致富的美好心愿。在采访中,刘通培字字离不开农业,句句涉及农户。他以身示范,在蔬菜种植业大显身手,并运用掌握的技术成为致富带头人,带领农户增收致富。不知从何时起,“田秀才”、“土专家”已成为了农村群众对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乡村人才的敬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好的组织形式,但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热心、有能力的带头人,去传播种植技术,惠及更多的百姓。

文/图 本报记者 孙祯

新闻推荐

2013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产品名称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天然气亿立方米4.4-4.6磷矿石万吨336.5-5.1精制食用植物油万吨34.01.5产品名称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大米万吨76.020.8饲料万吨155.734.5白酒万千升17.112.5啤酒万千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