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输血”与“造血”并举

德阳日报 2013-05-24 02:47 大字

(上接第一版)

既抓基础设施建设又扶产业

大力改善村的发展环境

千鱼欢村位于罗江县城以北7.5公里,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11个村民小组,共2240人,以渔业养殖和水果种植为主。

“阡陌交通,宽阔平整道路入户。”这是千鱼欢村交通的现状。

“路窄,坑洼不平。”村民沈成贵说,3年前入户的路,可以用“天晴一脸灰,雨天一身泥”来概括。

帮扶伊始,市经信委主任蒲正先后6次率队深入到千鱼欢村了解情况,“挂、包、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机关各处室的负责同志先后9次共计112人次深入该村调查摸底。

“明确帮扶重点,找准目标定位,既抓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扶持产业发展。”蒲正认为,千鱼欢村农副业经济发展势态良好,但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不匹配,需要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增强发展后劲。

据市经信委纪检组长李明介绍,从2010年开始,市经信委专门协调解决帮扶资金40余万元和50吨水泥,帮助千鱼欢村修建乡村道路近6公里,水利沟渠3000米,蓄水堰塘3口,规范鱼塘80口,堰塘防渗漏整治8处,先后对6、10、11组的沟渠进行改造,对1、2、3、4、5组的断头路和入户路进行硬化,现全村的入户路已达到70%以上。尤其是帮扶资金有效解决了村标准化、规模化鱼池和养殖区循环路建设,为该村渔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市经信委帮助修建垃圾池55口,帮助村里进行建筑物风貌改造,还帮助村里修建和改造鱼棚20座,并帮助搞好村道两旁的绿化工作,有力提升了千鱼欢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其成为全省2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之一。

既不离乡也不背土

引进企业促民增收

“你们回来嘛,家里一样挣钱!”千鱼欢村村民王大强给亲戚打电话,希望他们回来上班。

以前,王大强一直在家闲着,茶馆为常待之地,收入也只靠打临工。现在,他在离家不远的企业上班,工作稳定,每月能挣2000多元,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其实跟王大贵一样,很多村民在村里的企业上班,闲时忙庄稼,既不离乡也不背土,既增加收入又不误农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市经信委的努力和付出。

李明介绍,3年来,市经信委先后与多家企业进行联系,通过比选,征求镇、村两级意见,引入符合农村产业要求的3家企业。

2011年4月,一家生产塑料编织袋的企业投资千鱼欢村,当年10月建成投产,解决剩余劳动力20余人,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老百姓增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也为维护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2011年2月,市经信委协调将德阳市绿源现代景观园林工程公司引到千鱼欢村建设苗木基地,将该基地建设成园林超市,每年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工作日,村民照顾家庭及增收创收两不误;2011年8月,浙江白茶种植企业落户千鱼欢村,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和老百姓生活水平。

家门口解决就业,促进村民增收,千鱼欢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少。

既扶贫也扶智

扶强一大产业

“渔业发展较快。”一位等待装货的甘肃鱼商有些懊恼地告诉记者,这次专程来千鱼欢村拉鱼,等几天了还未等到货。

村支书李安辉对记者说,这3年,村里养殖的鱼其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高,品牌效益也提升了,养殖鱼远近闻名,鱼苗销住全国各地,价高货俏。即便每斤还贵上几毛,依然不愁销路。

村民尹国本说,2009年,他家只有一亩左右鱼塘,年收入仅有万余元,现在扩大到了4亩多,年收入翻了两番。“专业培训了几次,考察和引进了优良鱼苗。”他说,市经信委多次鼓励村民做大做强产业,出资并联系专业机构,组织村里养殖户外出学习专业知识,促进其提高养殖技术和引进好的鱼品种。

扶贫与扶智同举,鼓励与引导并行,扶强一个产业。目前,千鱼欢村为德阳市千吨渔业基地,70%以上的农户从事养殖业,渔业养殖面积1000余亩,年产成鱼400万斤,渔业收入2000万元,村里成立的国光水产专业合作社还荣膺省“两个带动”先进单位。

藏东建 钱忠全 本报记者 张进才

新闻推荐

罗江县略坪镇发展规模化经营助农增收

在认真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罗江县略坪镇结合该县“六讲”专题活动的开展,在全镇干部、群众中迅速掀起了“我为家乡做什么”、“落后村、组咋个办”、“百姓致富怎么做”等专题讨论活...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