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农民当上“SOHO族”
一手耕黄土,一手连世界——
□本报记者 严芳 文/图
一次偶然的采访中,我到罗江县采访德阳帛汉电子有限公司,偌大的车间内尚有大面积空置,一问缘由才知道公司将产品前段制程外包,在罗江及周边几乎每个镇都有为帛汉做工的家庭工厂。
家庭工厂?这个词很新鲜,在家里当工人,放在城里也算是很潮的SOHO一族吧。
罗江农村出现的这个“SOHO族”,他们的生活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5月15日,清晨7点起床,窗外淅淅沥沥下起雨。从德阳乘车到罗江,再坐上“王总”的车,我来到了其位于罗江鄢家镇的家庭工厂。“王总”名叫王健,关于家庭工厂的故事还得从他说起。
5月15日 星期三 雨转阴转雨
家庭工厂开在自己的家
鄢家镇是罗江县一个普通的小镇:乡村公路两旁大都是两三层高的楼房,楼上是住房,楼下是门市,零零散散地挂着些招牌,“这是我自己的家。”来到“罗江中盛电子”门前,王健对我说。
透过玻璃门,我看到里面有8名妇女两排对坐,她们每个人的桌子上方都悬挂着一个日光灯,埋头忙活着。“这就是你的家庭工厂吗?”看着眼前这一幕,我心中冒出无数疑问:这些工人签不签劳动合同?每天有没有固定上班时间?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带你四处看看,你想了解什么尽管问。”王健似乎看出我的疑惑。
走了进去,才发现这里还挺大,里面有好几个房间,二楼还有管理人员的办公室。“总共有600平方米左右吧。”不仅仅在鄢家镇,罗江、安县、梓潼等地很多镇上都有王健的家庭工厂。
45岁的金维琼是这里上班的工人之一,她每天早上从家里骑电瓶车过来只需几分钟,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中午能休息一小时。“有事的话跟老板请假就行了。”金维琼爽朗地说,“我们都是临时工,工资计件,所以有时间就愿意多干点。”
工人大多是附近农村“留守妇女”,很多人一干就是好几年。“你早两个月来,人还要多些,现在正是农忙时节,有一半人都回家忙农活去了。”金维琼说。
站在金维琼旁,看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穿好的铜芯线整齐连成一排。“简单!”她仰头说,“我都干了3年了。”
这里的8个人都负责同一工序,王健说,经过20余道工序后,一个用于电脑或路由器网线接口的网络变压器半成品便成型了。
第一个学会这些技艺的是王健本人。2005年帛汉公司落户罗江,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该公司高管,对方透露公司十分缺工。“我觉得这些‘手工\’在家里就能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有的闲着也是打麻将、织毛衣。”2007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来到白马关镇三叉河村6组,教会了两名农村妇女。
“这么简单也能挣钱?!”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加入的农村妇女越来越多,从18岁到60多岁的都有。如今,除了500多人在固定“作坊”做工外,还有2500多人每天领取了材料带回家做。
绣花针穿出“高科技”
范凤华是鄢家镇家庭工厂的课长,附近农户都到她这里领料、交货、领钱。她开车将我们带到天台村16组严邦秀家中。
雨后的路有点泥泞,走了一小段,便看到穿着长袖外套的严邦秀正坐在家门前“穿线”。
穿线是指将铜芯线穿进直径特别小的一个金属圈里,有一定的作业规范和技术要求,严邦秀正在穿的这种NS0013型号需要绕线11圈。托盘放在高凳上,人坐在矮凳上,托盘里便是一个个小金属圈和一条条铜芯线。
一个半圆形的磁铁上吸了几根绣花针,仔细观察发现这些针大有蹊跷:针头都被磨平了。“避免针把线磨烂了。”严邦秀的指甲很长,从侧面看难以看到她手里有针,只见她左手食指把小金属圈“粘”起来,右手把铜芯线分成3缕,也就半分钟的时间,就绕好了11圈。
范凤华也拿起一根针穿起来,“我好久不穿,手都有点生了。”
严邦秀穿线3年时间了,一天大概能穿1000个左右,每月能赚500多元。“反正空了就坐下来穿线,也不耽误做其他事。”“那你会用电脑吗?”我好奇地问。“我哪会用什么电脑!我们一天在家就是做农活、煮饭。”我告诉她,她做的东西将来是安在电脑上用来上网的,她的表情似懂非懂。而我却在心里感叹,“你们是用绣花针穿出了连接世界的‘高科技\’呀。”
正说着,邻居家一个阿姨背着箩筐和锄头准备下田了,严邦秀和她打了个招呼,“这么早就下地。”她也有两块田要种,就在住的房屋前,只见秸秆还堆在田边。旁边邻居家的田则种满了莲藕,满满一池塘的绿撞入眼帘。
严邦秀的丈夫之前一直在外省打工,今年由于身体不好便没有出去,她的孩子也在外面参加工作了。下午2点左右,她放下手中的“针线活”,把待在房间的丈夫喊上,准备下田了……
5月16日 星期四 雨转阴转雨
最大的压力就是产品质量
好奇罗江中盛电子有限公司是如何运行的,早晨8点我便找到王健的妻子谢秋琼摆谈,王健将公司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她打理。
谢秋琼看起来30岁出头,穿了一身黑色职业装,头发梳得干净利落。8点也是谢秋琼的上班时间,她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个镇的课长打电话,统计他们前一天的工作量和今天大概要做多少量。十几个电话下来,她的笔记本上已记下了几个关键数据,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去帛汉公司进行交接。“农忙做的人少了,这段时间帛汉又要得勤,每天都要交货。”货品是需要层层检验的,首先每个镇上都会有专门的检验员,比如鄢家镇就是范凤华负责把质量关;货品送到公司后,公司还有专门的检验员再进行一次质量检测,不合格的便要返工。“帛汉的要求高,产品不合格率要控制在3%以内。所以,最大的压力就是产品质量。”
9点30分,谢秋琼从公司出发,开车前往帛汉也就十多分钟,交货、拿材料,一切都进行得十分熟练。
别看谢秋琼现在像干练的职业女性,2007年前,她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每天过着单调无聊的生活。“好多人都跟我一样,平时要在家带小孩,很难找到时间宽松的工作。所以家庭工厂很受欢迎。2007年到2010年间,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像白马关镇的武曲芬、刘凤这些,经常晚上12点了还在做,现在一般做到晚上六七点就不做了。”谢秋琼说,大家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晚上更多愿意出去散散步、跳跳舞,有些人做工不再是为了赚钱,而是充实自己的生活。
“一碗水要端平”
从2007年到2013年,王健的家庭工厂已经维持了近6年,工人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00多人。5月15日,王健向记者道出了家庭工厂一波三折的故事。
记者:刚开办家庭工厂的时候,大家是否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王健:还是有个过程。有人觉得做这个事情有点丢面子,好多人都躲在家里做,后来我们把一个村社的人都带动起来做,也就不觉得没面子了;刚开始去教他们的时候,有的学半天都学不会,学会了开始一天下来也做不到多少,我们只有在旁边不停打气,坚持一个月之后速度就提起来了,收入也就水涨船高。
记者:工人赚得最多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
王健:坐班的手脚勤快些有2200元左右,慢点的1400元左右;带回家做的,高的有1500元,做得少的收入五六百元吧。
记者:家庭工厂有维持不下去的时候吗?
王健:2010年初和2011年下半年,有两三个月很困难。罗江县的家庭工厂带动起来后,周边县(市)的企业也把产品拿到这里来代加工,跟大家说价钱高、质量要求低,一大部分人就去做别的产品了。做了一两个月之后就发现拿不到钱,又倒转回来找我。
记者:你们的工资按时发放吗?
王健:帛汉的订单稳定,且每个月25日准时给我们打账,次月的9日、10日我们就准时给工人发工资,这么多年从没拖过一天。
记者:现在长期在罗江中盛电子有限公司下做工的加起来也有近3000人,在总量少的时候,大家会不会因为僧多粥少而发生矛盾?
王健:一碗水要端平。在订单少的时候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减少点,保证所有人都有活做。以前像我这种社会工厂多,但是陆陆续续垮掉了,只有我还依然存在。我当时给底下这一大帮人的承诺是,只要你们愿意做起走,我即使不赚一分钱,也要维持下去。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说过要退出,反而每年有增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淼方圆)“自从专合社有了集配中心,仓库就变成了农民增收的‘金库\’。”1月28日,罗江县建峰养殖专合社理事长甯秀英指挥社员将气调库里的野鸡蛋、水果装车,发往成德绵各大型市场。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