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蜗居幸福来
文/图 本报记者 林涛 通讯员 李旭华
本期幸福关键词:住有所居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搬进保障房日子越过越舒心”
主人公:柯长清(罗江县黎明社区居民)幸福指数:★★★★
1月3日,走进柯长清80平方米、两居室的新房子,只见电视、电话、橱柜……每一样电器和家具都一尘不染。墙上悬挂着大幅合家照,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孙子幸福的笑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乔迁新居的快乐。这张合家照是家住罗江黎明社区的柯阿姨一家搬进新房后拍的。
一边热情地给记者倒水,一边笑着说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旧日子越想越苦,新日子越过越甜。以前遭的罪,现在肯定受不了了。”至今她都还记着那时住在罗江火车站工区平房的场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厕所一排人。柯阿姨介绍,1958年,她全家搬到火车站工区,住进了巴掌大的小平房,四口人挤住一间房。这些平房是1956年为解决铁路工人的居住问题盖的。
没想到,这一住,就是30多年。随着两个孩子的长大,感觉房子越来越小。工区人越来越多,路显得更窄、更弯。以前的工区平房,就几个厕所,清早上厕所要排队,要是肚子不好,可遭罪了;饮用水也要走老远去排队提。下雨烂泥多,路溜滑,家家户户只好在门前垫炉灰。雨天时,水倒灌,屋内长年潮湿。工区春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肆虐。“现在想想,住平房的那几十年,真不是人过的日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不敢穿。”柯阿姨感慨道,“如果不是现在的政策好,给我们困难群众建保障房,让儿子住上了新房,哪里会有今天?”
2009年,柯阿姨家的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儿子分到了保障房,很快就动工修建。“一辈子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成了真!”回忆起来,柯阿姨满脸幸福,“当时我和老伴每星期都来看看,什么时候打地基,什么时候盖楼板,什么时候封顶,什么时候安窗户……眼看着新楼一天天长高,心里也越来越乐呵。”
如今,不仅柯阿姨家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罗江许多像柯阿姨家的家庭都住进了新房。道路宽敞整洁,花草绿树成荫,社区居民玩健身器,扭大秧歌,跳集体舞,打扑克麻将,日子越过越舒心,越过越幸福。
“我们乡下人的生活不比城里差”
主人公:唐会琼(绵竹市绵远镇三泉村二组村民)幸福指数:★★★★
日前,记者来到绵竹市绵远镇三泉村二组唐会琼家里时,她正准备煮午饭。唐大姐领着我来到她家的厨房,厨房不大,却十分整洁,既有沼气燃具,又有液化气燃具。唐大姐说,她家煮饭、烧水一般都用沼气。这几天天气比较凉,沼气也完全能供他们一家四口的煮饭和烧水。说话间,唐大姐已经打开沼气燃具开关,蓝色的火焰围绕铝锅的锅边熊熊燃烧起来。唐大姐自豪地说,“我们乡下人煮饭和你们城里人没什么区别吧?”说罢,便爽朗地笑起来。
热情的唐大姐邀记者到她家客厅去坐坐。只见茶几上摆放着水果。唐大姐介绍说:“这套房子是地震以后异地重建的,一个客厅,三个寝室,一个电脑房,两个卫生间,面积120平方米。后面还有六间,一间厨房,一间饭厅,一间粮房,三间猪舍,再后边还有鸡鸭圈。人畜分住,互不干扰。”唐大姐显得十分满足,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当记者问到她家过去的居住情况时,唐大姐的神色顿时黯淡下来,她说,“1986年分家时,家里三口人,仅分得两间小房子,加起来还没有我们新房的客厅大。那时,煮饭、吃饭、堆柴禾、放粮食农具等等都是在一间巴掌大的房子里,过路就像钻地道,想养点副业都没有地方。”唐大姐调整了一下情绪,接着说,“不过,现在好了,住在村民聚居点里,环境又好,路又平坦,人多又热闹,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新闻推荐
春节前,罗江县抓住大量流动党员陆续返乡过节时机,采取措施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一是广泛开展摸底。罗江县召开工作部署会,各镇、村(社区)全面摸排流动党员返乡情况,做好流动党员证的审核和发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