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两镇的发展轨迹
慧觉农贸市场贸易活跃。
一条街,连接着不同县的两个乡镇。街的一头是罗江县慧觉镇,另一面是涪城区金峰镇。一根电线桩,隔开两地居民;一个综合市场,又把两地居民融合在一起。每逢赶集日,场镇上的人群德阳人与绵阳人几乎各占一半。慧觉人和金峰人虽然户籍地不同,但他们居住与生活,早已相融。两地居民唇齿相依,但两镇的发展轨迹却各有不同。
慧觉:
打造罗江绵阳经济圈的后勤基地
一个场镇,两个综合市场,这正是慧觉镇商贸活跃繁荣的有力佐证。“新市场投入使用后,旧市场本不应该再继续使用。但由于慧觉和金峰紧邻的位置关系,金峰新的综合市场离场镇要远些,为了方便两镇居民生活、生产上的需求,我们决定让旧市场继续运行。”慧觉镇党委书记陈敬蓉告诉记者,慧觉是罗江的东大门,距离绵阳只有19公里,坐公交车到市中心只要2块钱。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慧觉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的优势。“我们正在打造以市场为载体,发展第三产业的农业商贸集镇。”
以市场为载体发展商贸物流
每到逢场天,慧觉场镇上赶集人络绎不绝,一派红火的商贸景观。综合市场外停满了来自各个地方的小货车,堆满了各种品种的农贸产品。穿过旧的综合市场,进入一条小街,街上是一派火热的交易场景。“小街这半边属于慧觉,那半边属于金峰。在市场里是不分慧觉人和金峰人的。”慧觉镇镇长苏明斌站在小街上向记者说道。记者看到,在这条小街上,罗江商家的店招与金峰商家店招紧挨相连,不分彼此。
“金峰发展的重点在蔬菜产业,而我们这边主要发展水产和特色水果产业。从商贸的角度来说,刚好可以互补。”苏明斌说,由于金峰的农贸市场偏远,一到赶集天,金峰的居民便到慧觉来“赶场”。
70多岁的张大爷是御营人,一大早,他就来到慧觉综合市场经销。“我这个鸟笼,全部是自己手工编织。”张大爷说,虽然御营也有自己的农贸市场,但由于来慧觉赶集的人特别多,在这里卖东西生意要好很多。“除了慧觉、金峰镇居民,罗江御营镇、绵阳市涪城区石洞乡、吴家镇等地居民也要到我们这里来赶集。农闲时节,甚至连安县、中江等周围五六个乡镇的居民也要来我们这,赶集高峰人数甚至超过每日1万人。”苏明斌说,正是有着这样的优势,让慧觉镇党委、政府毫不犹豫走向打造罗江绵阳经济圈后勤保障基地的道路上去,而农贸市场则成为他们发展这一产业的有力载体。
“为了方便老百姓和商家,现在我们把新旧两个市场的功能进行了区分。新的市场有日用百货、副食品、蔬菜水果等功能区。旧市场是家禽类买卖市场。随着新市场功能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完善慧觉镇场镇功能,同时辐射至周边近十个乡镇,对慧觉镇打造物流中心起到促进作用。”陈敬蓉说道。随着“成德绵同城化”进程的加快,让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慧觉镇感受到不一样的发展动力。“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小镇正在转型中。以农业为支撑,发展第三产业;以市场为载体,发展商贸物流。主动接受绵阳辐射,实行道路、产业、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对接、互补,慧觉已先行。”
以产业为支撑做好后勤保障
做好后勤保障,除了以市场为载体必须还要有实体,只有做好产业才是富民之本。
“金峰有蔬菜,我们有水果。”苏明斌称,慧觉发展柑橘种植已有一定年限了。目前,该镇柑橘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是慧觉的传统产业。目前,柑橘基地有脐橙、蜜橘、红橘、椪柑等多个品种。
记者见到黄荆村村支书张天学时,他正和同村的戴传宝采摘橘子。张天学告诉记者,自己一共种了2亩多的脐橙,最高亩产时达到八、九千斤。今年的收成不是很好,每亩只有4000多斤,收购价 7角/斤,总收入近6000元。前来收购的主要是慧觉、绵阳等地的水果贩子。
“下一步,我们邀请专业人士,为果农进行培训,对全镇柑橘进行技改,提高果实品质。注册自己的品牌,让产品进市场、进超市。在带动老百姓致富的同时,让柑橘产业成为慧觉打造后勤保障基地的主要力量。”苏明斌对该镇的传统产业发展说道。
慧觉镇政府对面有一片水产养殖基地。当地老百姓都亲切的叫基地负责人闫天成为“教授”,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养鱼技术和经验。从鱼池的选址建设、水质调理、鱼苗越冬、鱼病防治、饲料投放等技术操作他无所不晓。“我从事水产养殖30多年了,目前有300多亩的鱼塘,每年年产成鱼400吨以上。”在老闫的带领下,周围的农户也开始发展水产养殖。截至目前,该镇养殖水面达3380亩,从事水产养殖人员达380余人,年产成鱼3500余吨,实现总收入3360余万元。
“只有加快发展产业,以产业为支撑,丰富本地市场,才能达到老百姓致富和打造罗江绵阳经济圈后勤保障基地的双赢目标。”陈敬蓉对慧觉镇的发展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征)1月14-15日,市政协主席刘哲率队先后赴自己和市政协办的联系点——罗江县蟠龙镇太三村、旌阳区城北街道华联社区和广汉市兴隆镇寨子村,看望当地困难群众,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