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强市 以创新姿态上路

四川日报 2012-11-12 17:29 大字

9月,德阳市第二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广汉举行;10月,德阳评出首届道德模范;11月,德阳城市形象宣传片登陆中央电视台……自去年底重新定位“西部经济文化强市”以来,德阳“更新城市名片”的愿望,前所未有地迫切。

因工业立市,由工业强市,以“重装之都”享誉国内外。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是否已被忽视或者忽略?这是德阳人曾经为之困惑的问题。

在最新发布的《大德如阳》城市宣传画册里,除了“一座建市近30年领跑重装发展的工业重镇”的传统描述外,我们看到另外两个定义:这是一座将长江文明推到4800年的古老城邑、一座因德孝民风闻名近1400年的文明城市。

三星堆文明、德与孝、三国古遗址战场……在辉煌工业文明的辉映下,德阳其实从不缺少文化亮点。

□本报记者 严芳 冉倩婷 罗向明

历史积淀中“淘金”

空灵的鸟鸣声伴着歌咏,穿透黎明前的云雾,一个关于飞翔的故事徐徐展开——这是以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为创作灵感、融入古蜀太阳神鸟崇拜的新杂技剧《飞翔》,由德阳杂技团创作演出。

《飞翔》2008年在北京朝阳剧场一上演便引起轰动,此后每年演出千余场,多次受邀赴法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出。德阳杂技团也成为当前中国收入最高的民营杂技团。难以想象,这最初是只有7个人的“背篼”马戏班。

上可追溯3000余年的德阳历史,成为催生这一文化品牌成长的“土壤”。从三星堆古蜀文化遗迹,到德阳孔庙、三国遗踪、绵竹年画、中国德孝城、李调元故居等历史人文胜景,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绵绵不绝的源泉。

如何让这些“文化名片”“亮出来”?2011年,德阳首次提出要将文化建设置于与经济发展同样的位置。此后,德阳大力引导、扶持产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培养了四川蓝剑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蓥山数码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并积极助推德阳杂技团、德阳歌舞团等一批民营文化团体拓展国内外演出市场。目前,德阳全市有文化产业单位5360余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产值、经营收入达到131.8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德阳将争取实现文化产业年销售收入55亿,力争成为德阳支柱产业。

现实生活中取材

2008年的特大地震,引发了又一场文化大震荡——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包括“东汽精神”在内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文化,使德阳再次凝聚强大的力量。

首个获台北国际书展非小说类大奖的大陆作家野夫,曾在罗江致力于基层政权的观察与研究。他在《千古沧桑策蜀路——德阳罗江县地震亲历札记》中写到:“地震后的十几天,我再次来到白马关的庞统祠凭吊先烈,但见瓦棱倾覆,残转遍地,陵墓也骤现裂纹了……再转顾山下人家,层层废墟边上,却已炊烟又起——这是一个怎样顽强耐创的族群啊,不断茁生的求存意志,永远在坟墓和瓦砾之间岁岁枯荣。”

这一以顽强、乐观为核心的精神财富,不仅载于文字,更形诸产业。

从废墟上“新生”的绵竹年画村,如今卖画年收入2000万元、乡村旅游年收入2000万元,由年画带动起来的文化产业年产值也超过了2000万元。同样崛起还有德阳潮扇、德阳杂技、川剧艺术、仓山大乐、中江石刻等一大批民俗文化产业。

这些,是德阳敢于喊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底气。

群众文化中发扬

在德阳市民罗德炳的记忆中,20年前德阳连续3年举办了盛大的龙舟会,“那时绵远河城区段刚刚更名为 ‘旌湖\’,赛龙舟、吹号子,记忆深刻啊。”

时隔20年,美丽的旌湖再现龙舟竞渡的盛况。无独有偶,告别群众9年的“德阳灯会”也于今年恢复。

2011年11月,德阳市委七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西部文化强市”。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被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看软件:广汉保保节、绵竹年画节、旌阳孝文化节、罗江诗歌节等节庆节会深入人心;德阳市首届舞蹈大赛、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首届德阳道德模范评选、首届社区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等活动精彩纷呈。

看硬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免费开放5个图书馆、6个文化馆、120个乡镇文化站、3个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对50万人次开放体育场馆进行锻炼,实现248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免费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901场。

新闻推荐

文化院坝让老百姓自烹文化大餐

——德阳创建幸福美丽乡村(社区)文化院坝观察(上)□本报记者王域西8月12日下午,绵竹市孝德镇大乘社区的文化长廊已经座无虚席,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大小号、双簧管、萨克斯等乐器的演奏下分外动听...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