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旗飘飘·“幸福家园”的根基 ——记罗江县白马关镇党委

德阳晚报 2011-06-21 11:08 大字

□本报记者 曾征

2009年,罗江县白马关镇党委被罗江县委评为“创五好镇党委先进单位”;

2010年,荣获“罗江县组织工作创新奖”;

2011年3月1日,省委书记刘奇葆视察了白马关镇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情况,评价白马关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好、机制好、效果好”;

……

如今的白马关镇远处山峦叠翠、绿野平畴;近处虫鸣鸟啼、野花争妍……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里的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家都说:“如果没有镇党委这个坚实的‘根基\’,就没有今天的幸福家园!”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为进一步引导农村基层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白马关镇在党员中积极推行承诺公示制,所有党员都在家门口张贴“共产党员家庭”标志,向群众亮明身份。村“两委”干部在工作间门口张贴公示承诺牌,结合岗位职责,向群众作出承诺,接受监督。2010年10月以来,各村将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新的致富发展路子。凤雏村紧紧抓住欧投项目的机遇,大力种植特色枣树,转变产业结构,将农产品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特色配套产业,预计今年底总产量将有较大提高,平均每户增收200元。二酉村抓住整村扶贫项目,大力发展优质梨,预计今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贫困户受益面达85.7%。

在白马关镇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过程中,镇党委制定研究出一套由党委政府组织、参与、监督,委托专业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培训的新模式。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基层党员不同特点开展素质提升培训活动,力求工作深入扎实、有声有色。2010年12月10日,白马关镇新公民素质培训成果汇报会在镇新公民培训学校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郝跃南点评:“‘全民素质提升工程\’正在德阳全境推进,罗江的集成、创新工作方式令人关注。”

根据“因景建点,建点成景”的原则,镇党委采取嵌入式规划安置区域内农户,把新村建在产业上,扩大就业面,提升创业质量。农民“楼上安居,楼下乐业”,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胎换骨,实现了就业创业“本土化”,探索出一条“白马模式”。目前,白马关镇倒湾安置点内开业农家乐、乡村客栈等各类业态50余家,农户自主创业30余家,商家月均营业额5万元,最高的达18万元。2010年,安置点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比上年增长近3倍。此外,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配套基础设施,安置点内医务室、警务室、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也一应俱全,农民可享受与城镇居民均等化的社区公共服务。

白马关镇还推行了“村民议事员制”、“幸福家园促进室”,形成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的基层民主议事新构架,变“替民作主”为“以民为主”。同时创新成立了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服务站,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服务站成员包片,分户走访,代办计生、就业等10余项民生事务,不断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推进农民新型社区建设。

新闻推荐

罗江:奋力建设“中国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文帅今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站在新起点上,罗江将以怎样的姿态发力,结合自身实际推进“一三五八”战略发展目标?罗江将以全域建设“中国幸...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