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天而“战” ——气候变化下的德阳应对
市气象局现场为泥石流灾害提供气象服务。本专栏图片摄影邓挺 气象科普宣传深受市民喜爱。 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气象服务队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 广汉石亭江大桥列车坠河事故发生后,市气象局现场开展气象保障服务。每年“3·23”是世界气象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气象日”很陌生,很遥远,然而当我们面临暴雨侵袭、洪水旱灾时,当我们不得不面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诸多挑战时,却突然发现“气象”很熟悉,当我们每天听到那亲切的声音“今天白天到夜间……”,瞬间就感觉到,“气象”原来与我们已经密不可分,我们已经不可能忽视它的存在。
□本报记者 汪巧 实习生 孙祯
气象“消息树”扣动防灾“发令枪”
2010月8月13日凌晨,德阳市绵竹山区发生强降雨,导致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来势猛、破坏力强,但在巨灾中,德阳市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创造了成功避险的奇迹。更重要的是,“消息树”、“发令枪”……一项项高效科学的防灾办法,全面展示了德阳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不懈努力。
高效的科学防灾离不开气象部门及时发布的暴雨天气预警预报消息,在降雨发生前和过程中,气象部门准确的预报预警信息为防灾避险提供了科学依据。从8月11日开始,市气象台先后通过报刊、广播电视、“12121”咨询电话、电子显示屏、短信等方式,提醒市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预防强雷雨、局地暴雨、局地大风可能造成的灾害,特别是西北部等山区要注意预防可能出现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及时传送防汛办、应急办等相关部门和重点单位。
清平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气象部门又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气象服务应急小分队赶赴绵竹汉旺,开展现场预报服务。8月13日11时启动3级应急响应,8月14日将应急响应提升为2级。抢险期间,市气象台先后发布重要天气消息2期,暴雨橙色预警信号1次,手机决策服务短信2820条/次,地质灾害抢险应急滚动预报40多期,雨情快报20多期,报送应急抢险专题天气预报70多期,为汉清路抢通制作专题预报42期,发布专题气象短信2600条。
此外,通过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开展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了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雷电灾害防御和气球施放活动的依法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气象服务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
如果说气象服务的及时准确直接影响农作物收成,恐怕很多人会摇头质疑。可对于罗江县万安镇芒江村的村民来说,每天到村委会看气象专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村民高彩芹对此感慨良多:“芒江村的发展与气象密不可分。我们村翠冠梨品种的选育和大棚蔬菜种植,都经过了严格的气候论证,3000多亩梨园、100多个蔬菜大棚,收成好坏都与气象息息相关。”
近年来,德阳市把为农业气象服务列为工作重心,并建成农业气象灾情直报系统,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2010年,冬干春旱相继发生,夏季低温持续、暴雨袭扰,秋季出现绵雨和强降温。气象部门加强同地方涉农部门联系,深入田间调查,开展农情、病虫害、灾情、产量预报等农业气象服务,撰写各类服务材料70多篇。通过对农情、灾情、病虫害资料分析,做出了大春稳产略增的结论,这一结论与实际产量十分接近,预报精度达98%。
应对气候变化 为明天而“战”
一份气象统计资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2006年,中江、罗江、旌阳区部分乡镇遭遇特大伏旱灾害天气;2007年,川东和川南相继发生稻飞虱灾害,并随之迁入德阳市;2008年,德阳市发生“5·12”特大地震;2009年,德阳市各地相继发生严重夏旱,气候灾害增多和恶化;2010年,绵竹清平、天池等山区乡发生强降雨,导致山体崩塌,形成特大泥石流灾害。
如今,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应对气候变化,德阳也在积极行动。2007年,《德阳市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正式出炉;2009年,针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情况,及时制定了《德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由市人民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同时组织研发“德阳旱涝预测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气候变化形势下德阳地区的气候预测能力。
未来五年,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业务还将不断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也将建立,以气象信息资料为主体,跨行业跨部门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气象“订制”服务等也正在变成现实。
新闻推荐
于2011年3月29日发布的拍卖出让位于罗江县金山镇金山村地块面积9711.17平方米(合14.57亩)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罗国土资公[2011]3号)因接政府通知,原定于2011年4月19日10:00时举行的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