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优美示范让幸福长远 ———罗江县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写真

德阳日报 2011-01-07 22:45 大字

垃圾分类池已在罗江农村“落户”。 白马关倒湾古镇一角。 调元镇新貌。 素质培训受群众热捧。文/图本报记者谢晓斌

“示范”之示范

两千年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蕴涵———以“文化立县”的罗江从一开始就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赋予丰富的内涵。对此,罗江县委书记卢也曾言简意赅地概括———历史的眷顾、未来的期盼、有序的轨道。在罗江的决策者看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既是四川省德阳市的重大工作部署,也是罗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必修课”,将其纳人这一总体框架之后,罗江进行了统一规划、组织和实施,明确提出:力争通过两年深人治理,让罗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更美,让生态宜居成为罗江的名片,为建设“中国幸福家园”奠定坚实基础。

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环境治理,只要人类存在就需要不懈治理环境———基于对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领悟,罗江既不认为这是“小事”而不愿作为,更不认为是“难事”而无所作为。而在德阳市委、市政府把罗江作为省级试点县后,罗江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强力推动环境治理快见效、见实效、见长效。

思路既定,行动迅速,一个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立即成立,同时,由常委、副县长牵头,组建11个专项工作组,成立了县城乡环境综合管理执法局。全县实行“联镇帮村助组”和“领导挂村、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书记、县长带头抓点,县级领导驻点包片,部门帮村助组跟进。借力村组议员制度,企业、机关、住户“门前五包”,村、社区示范家庭引路,评选文明户、卫生户、文明楼栋,推进活动持续深人开展。

环境治理需要资金投人,钱从何来?罗江创新思路,运用财政投一点,项目调一点,土地收益挤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五个一点”模式,筹集资金5.8亿元,专项用于环境治理。作为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相关机制也建立起来,城、镇实行“一日两扫,全天保洁”,配齐环卫人员、交通管理人员、城市管理人员,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专业人员和普通群众力量相结合,形成推动城乡环境治理的强大合力。

如果说环境治理是一场“人民战争”,打好这一仗,就要让爱护环境的理念“人村、人户、人脑、人心”,全员发动,杜绝“上热下冷、官干民看”。要做到如此种种,宣传很关键。为此,罗江以《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经济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德阳日报》等高端、主流媒体为依托,采取拍摄《罗江故事》电视短剧,编辑前沿期刊,举办前沿辩论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小分队演出和设置大型广告,发放宣传画册等方式,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平台,广泛开展深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教育活动,达到“人村、人户、人脑、人心”,营造出人人知晓、全民参与的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各大媒体就刊发了罗江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环境优美示范县工作的相关报道近百篇。

玉京峰,云盖山,古道白马关。天蓝水碧杨柳岸,吱吱奏鸣蝉。汉庞统,唐贵妃,清风徐徐有调元。潺亭韵,纹江情,上下两千年。而今闻鸡再舞剑,共创幸福园。

~曲《罗江谣》里,“幸福”的音符处处跳动。在“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中,罗江舞动“双五”,用五大机制和五大措施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创建“省级生态县”,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罗江建立健全五大机制,为城乡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夯实基础。

城区清扫保洁工作市场化运作机制———与保洁公司签订责任书,对县城实行18小时左右的无缝隙保洁,实现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城市家具”四位一体保洁。设立的县城保洁工作群众监督员,公布的举报电话,更是将县城保洁工作完全置于市民的监督之中。

生活垃圾“村收、镇集、县处理”全覆盖机制———通过“先试点再推行”的办法,罗江快速改变农村“垃圾处理靠风刮、污水处理靠蒸发”的处理方式,转而向“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转变,在四川全省率先实施全域覆盖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

垃圾生态回归机制———“统一收集、集中分类、生态处理”的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可行,正在罗江的大地上展现活力,这一创新,降低了农村垃圾处理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人。

公民文明素质培训机制———早在2010年上半年,四川全省首个新公民素质培训基地就在白马关镇建立。普通群众走进了课堂,共产党员也当起了学生,学知识,提素质蔚然成风,景区居民礼貌用语多了,古镇街道更干净了。“幸福画卷”赏心悦目。

爱护环境宣传机制———醒目的公益广告牌、惹眼的大型标语条幅,罗江县城内,交通要道、主要街道、群众聚集场所,均成为大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县的阵地。高规格、大规模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工作推进会,持续的“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一系列务实之举,在罗江有序实施,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寻梦美好生活,情醉幸福家园”,成为干部群众共同的目标。

机制有保障,措施同更得力。罗江把“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出台切实可行的相关办法,以五大措施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开展创建工作。

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和完善县城和场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增添扫地车、垃圾清运车等环卫基础设施,实施市政环境基础、市政环卫设施等建设,新建14座地埋式垃圾中转站……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升级。

全域风貌塑造———大面积的风貌塑造涉及到城市、交通沿线和场镇,规范店招、店牌,改造县城部分路等两侧立面数万平方米,规范万安路、金雁路、纹江路等两侧店招店牌200余家,一街一特色、一幢一景观的城市风貌已成为罗江的一大亮点。

持续治理“五乱”———治理“五乱”工作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罗江将“五乱”治理作为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来抓,将小广告治理日常化,对工地乱象问题与规划和建设部门衔接,做到层层把关,人人监督。

完善工作长效机制———各镇设立建环所,明确1■3名建环人员,专职负责农房建设和城乡环境管理。县、镇两级建立1700余人的保洁队伍,县城、场镇实行全天保洁,交通沿线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保洁。县城增补交协警25人,城市协管人员50人。镇村保洁实行分路段、片区管理,县城实现网络化管理。

抽调县级部门领导组建9个督察组,建立督查和曝光问责机制———已发出整改通知120余件。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诉举报奖励办法(试行)》等措施,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

困扰农村环境卫生的“老大难”如何破解?罗江先行先试,用先进典型示范,以先进经验引导,在最短的时间内摸索出~条农村垃圾生态回收处理的新模式,率先在全县范围内107个村、1220个组推广和普及,成效显著,走出农村垃圾处理新路子,创造出“罗江模式”。

农村垃圾量大面广,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罗江科学分析、果断决策,确定了“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思路。

为形成长效保障,该县建立起设施建设机制。每3■5户农户建1个垃圾定点收集池,每个组建1■2个生态垃圾处理池,每个镇建一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县城建有一个垃圾填埋场。目前全县共建垃圾定点收集池7879个,生态处理池1150个,垃圾房1242间,14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形成县、镇、村、组、户垃圾生态收集设施体系。

在管理运作中,各村民小组以村民议事方式,从本组选聘1名保洁员,每周工作一天,将农户定点垃圾收集池的垃圾转运至组上的生态垃圾处理池,按标准分类,并进行生态化处理,村上选聘1■3名保洁员,每周将组上生态垃圾处理池中无法生态化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至镇上的垃圾压缩站,镇上的保洁员对垃圾进行压缩,县上的环卫人员将压缩后的垃圾运到县上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为确保垃圾生态回收处理长久运行,罗江还建立起投人保障机制,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行县级全额补贴,其中垃圾定点收集池每个补贴200元、垃圾生态处理池3000元、清洁房600至800元、垃圾压缩站15万元,全县共投人1000万元,实现设施全覆盖。对于全县村组保洁人员一年510万元的基本报酬,罗江一方面是对除五保户、低保户外,其他农户每人每月收1元钱,一年可收160万元,同时,每个镇平均可收清洁费5万元,共计50万元,另外300万元则由县财政列人预算解决。

“罗江模式”的三重效益令人注目。

经济效益———经初步测算,实现生态回收处理后,罗江全县每年减少的垃圾转运费及相应的人员支出就达近千万元,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此外,80%的垃圾进行生态堆肥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料可就近利用,帮助农民节本增收,增加了2000人的就业,日均报酬约60■80元。

社会效益———通过村民自治,村民每月上交少量卫生费,从中受到启发教育,主动参与到环境治理中,素质得到提升,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同时因交了卫生费,希望享受好的环境,人人都成为了卫生监督员,进一步促进环境的改善。

环境效益———垃圾生态回收,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基本解决,不仅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再利用,垃圾堆肥后每年还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变废为宝,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通过建立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有效化解了农村垃圾转运的难题,有力地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村、组、户延伸。

由于历史原因,非物管小区在罗江较为普遍,多达49个,与此相伴而来的是,各小区不同程度地“脏、乱、差”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降低了群众的生活品质。如何啃下这块城乡环境治理中的“硬骨头”?全面调查结果表明,看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小区居民很着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不能在环境治理中掉队”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

非物管小区的环境究竟如何快速改观,一次试点首先在位于万安镇富乐社区的德信佳苑展开。

德信佳苑的“脏、乱、差”曾持续了10年之久,因为环境不好,这个就在县城边的小区正在失去本应有的吸引力。在政府的引导下,小区居民自发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开始管理自己的居住环境。

小区的配套建设需要钱,居民们就自发垫资4万多元,大家齐动手,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对道路、地面的硬化,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对小区环境的绿化、美化,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主动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个月后,自我管理的小区面貌一新,眼下,这里已变成一个“花园式”的小区。环境的美化,极大地提升了小区的品质。在环境改观前,小区里一套房子喊价23万元都没有人买,环境开始改观时,这套房子卖了28万元,环境完全改变后,这套房子的价格就涨到了34万元。。

试点成功,罗江县委、县政府为德信佳苑小区颁发3万元奖金后,在全县49个非物管小区全面推行“自治管理”模式。

小区业主委员会在社区的指导下,受广大居民的委托,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搞好与小区居民利益相关的门卫保安、清洁卫生等各项工作,完成小区日常的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和维修,组织小区居民参加乡镇、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改善小区环境、自主维护小区设施、自主理顺小区秩序、自主丰富小区文娱生活……

如今,这种新型小区管理方式已全面普及,49个小区形成了自治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改善了环境,理顺了管理,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群众政府“双赢”。同时“我要参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小区环境我们自己建设”的理念为广大居民所认同,罗江“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的创建再添“生力军”。

新闻推荐

学习雷锋好榜样 罗江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心手相连

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在第12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前夕,共青团罗江县委和罗江县关工委于3月3日组织大学生志愿服...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